近幾年,要說什麼運動在中國最火,相信很多人都能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跑步。而跑步人羣中,佔比最高的當屬中年人。

早起跑步,跨越城市參加馬拉松,也逐漸成爲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可面對那些從海綿裏擠時間去跑步、去比賽的大神,總是有人疑惑他們都不用工作、不用照看小孩、不被生活壓迫嗎?這是中年人無處釋放的精力,還是對自身嚴格要求?

中年人,跑者中的主力軍

馬拉松在中國到底有多火,我們用幾組數字爲你解答。 根據中國田協發佈的《2019年田徑產業及馬拉松工作報告》,指出中國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9年全國範圍內共舉辦規模賽事1828 場,較2018年增加247場,參賽人次達712萬。

另據《中國體育行業商業價值報告》顯示,跑步已成爲“大衆經常參與的體育活動”,而曾經令人厭煩的馬拉松賽事也迎來“井噴式”發展併成爲全民健身平臺。 中國田徑協會官網數據顯示,2011 年國內共舉辦 22 場馬拉松賽事,到 2015 年已達到 134 場,較 2014 年增加了 83 場,增幅超過 160%。從2014年到2016年的短短3年時間,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增長率達到543%。

數據來源:近三年中國田協備案賽事

2011年到2019年間,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從22場急劇增加到1828場。可以說,馬拉松是辦一場火一場,辦一場滿一場。 馬拉松賽事火爆的背後,折射出我國跑步人口的急劇增長,而這其中又以中年人蔘與跑步的熱情最高。也就是說,近幾年加入跑步大軍的中年人佔的比例最高。

2017年北京馬拉松賽完賽選手中男性平均年齡已經達到39歲,女性平均年齡已經達到37歲,相比2016年,北馬參賽選手平均年齡又大了兩歲。

2017北馬各年齡段完賽人數圖片來自北京馬拉松官網 另有數據表明,目前美國的鐵人三項運動員中,有三分之一處於40到49歲之間,這是十年來賽事中最大的羣體,也是最有競爭力的一羣。

波士頓馬拉松中,中年參賽者也很活躍,8200名四十多歲的選手完成了比賽,比例超過31%。 2017年的紐約馬拉松賽事中,40到44歲之間的人數比例最大,而2015年的倫敦馬拉松上,40到49歲的參賽選手平均速度比20到29歲的選手還快。

根據《2017年度馬拉松賽事白皮書》的相關數據顯示,從年齡特徵看,參加全馬比賽的選手數量和成績都是中年人佔據優勢,以2017年杭州馬拉松爲例(數據源自杭馬組委會):2017杭州馬拉松完賽人數最多的是,男子44歲(314人)和女子45歲(61人)年齡段。

運動員的記錄沒有那麼詳細,但是過去十年中,隨着賽事數量的增加,中年人的參賽比例也越來越大。霍夫曼和福加德(Martin D. Hoffman 和 Kevin Fogard)的研究報告指出,100英里超級馬拉松賽事的參賽者,平均年齡是44歲。 這些數據無不證實,中年人,是跑者隊伍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

圖片來自悅跑圈 這一現象乍一看雖有些意料之外,但細想之下便知乃是在情理之中。

跑步,能拯救“中年危機”嗎

多數人認爲之所以中年跑者如此之多,是因爲老年人不適合跑步這樣的激烈運動,而年輕人則不喜歡枯燥的跑步,所以自然中年跑者最多。這種說法雖不無道理,但這只不過是表象,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而這個本質就是: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對所謂“中年危機”的一場自我救贖。

在1957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雅克(Elliot Jacques)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上遞交了自己的論文, 文中第一次提及“中年危機”,直到1965年文章才正式發表。雅克的理論是:人到中年,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後,我們就受到驚嚇。

從科學角度上看,中年危機是否存在且值得探討,但是從直覺出發,卻非常合理。變老的過程中,人們會開始自省,反思時間的流逝,這個過程容易讓人焦慮,再加上抑鬱、壓力和對生命的倦怠感,壓力不斷累積。

一般來講,步入中年後的人大都已成家立業、工作繁忙且上有老下有小。儘管年齡並不大,但由於長時間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運動量的急劇減少,步入中年後的很多人往往都呈現出一副“大肚便便的中年油膩男”形象。於是,在工作壓力與健康壓力的雙重“壓迫”下,他們便想到了運動,開始了跑步。

慢慢地,跑步成爲這些中年油膩男們恢復身材、重獲健康、舒緩壓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少人更是因此減肥成功,並且愛上了跑步這項運動,從一名減肥者成爲一名馬拉松熱愛者。

當然,並不是所有中年跑者都是爲了減肥。事實上,讓他們收穫更多的,是從未有過的輕鬆暢快感。

這是因爲,跑步除了可以健身,也能治癒心靈。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講過,跑步可以改善焦慮和抑鬱。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企業家毛大慶,由於長期生活在高壓狀態之下,毛大慶曾一度心情抑鬱,身體狀況糟糕,醫生甚至給他開了六種精神類藥物,他過上了以藥物爲伴的生活。後來在朋友的陪伴幫助下愛上了跑步,他很坦率地說,馬拉松或長跑,對治療抑鬱症確實有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 20% 的全科醫生會在治療抑鬱症時,推薦跑步作爲替代藥品進行輔助治療。而且跑步在心理層面上,也能夠爲抑鬱症患者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2013 年發表在「運動與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也表示,運動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替代療法。 而且跑完後,你還會發現自己輕鬆了許多,不良情緒也得到了極大緩解,而長期堅持跑步,你的心理狀況也會得到改善。

當大腦和身體細胞釋放出足夠多的快樂分子時,跑者就會感受到良好情緒的迸發,並最終產生跑者的愉悅感。同時,跑者的大腦還會釋放另一類化學物質內啡肽,它可以緩解跑步的痛苦感,並激活大腦的獎勵系統,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

這就是馬拉松的魅力所在。

很多中年人從跑步到跑馬拉松,還認識了更多同樣生活積極的朋友,也從跑馬的成就感中獲得對自己的很大認同和鼓舞。此外,很多中年人不光自己運動,也帶動了整個家庭運動,這樣不僅帶來更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也本身有助於增進與家人的交流。 此外,除了緩解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外,中年跑者同樣也是跑馬圈中最認真、嚴肅的一羣跑者。

這可能是因爲,中年人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並且有相當的經濟基礎。他們一旦跑馬拉松,一般不是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是認真和嚴肅的,相反,可能年輕人受馬拉松熱潮的影響更多。而且,中年人一般很少感情用事,他們不會盲目追潮流,不過一旦決定,也很少放棄。

也許只有跑過馬拉松的人才能明白,跑馬對於中年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

正如作家尼采所說的那樣:“知道爲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同樣,知道爲何而跑的人,便能抵達終點。

你,是爲何而跑呢?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