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言文斷句和我們朗讀現代文經典一樣很注重語感,而語感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所以我們平常除了多加練習以外,還需掌握一些斷句技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給文言文斷句,小編分享了一些小技巧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學

1

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一定要先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什麼都不瞭解想當然的斷句,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

利用對話標誌斷句

常以“曰”、“雲”、“言”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3

藉助文言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爲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如:以、於、爲、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錶轉折而且後面爲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4

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爲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比如

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5

藉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

名詞一般爲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餘(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

藉助語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爲……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

利用總分關係斷句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

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8

借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斷句

文言文中往往會用到排比、對偶、反覆、頂真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好這些特點對我們斷句很有幫助。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是用了頂真手法——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

例如: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又如: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奉之彌繁∕侵之愈急”這兩句用了對偶的修辭。

9

利用對稱句式斷句

文言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

如“故福之爲禍/禍之爲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句式工整,都爲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END—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