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数字技术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如何让残障人士无障碍地畅游信息世界,也同样重要。

12月3日,“智慧智能助力视障文化服务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盲文图书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携手发起“读光计划”,旨在促进数字化能力与社会应用场景相结合,为1732万视障人群创造更友好的数字生存环境。

需要提及的是,12月3日也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除了便利,数字技术也让生活越来越有温度。中国残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吕世明表示,引进高科技,为广大残障人士提供智能化服务,是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状况、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读光计划”首批成果

“读光计划”的首批成果之一是阿里云、浙江大学与中国盲文图书馆联合共建“智能家居馆”,并计划一起向视觉障碍人士捐赠5000台天猫精灵智能音箱。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智能家居馆”已落成,它以天猫精灵智能音箱为控制中心,与传感器、护眼灯、扫地机器人等30多款智能家居硬件连接,在安防、照明、娱乐、循环控制等方面实现无障碍优化,未来将常设于图书馆内,对外展示智能家居产品如何切实应用至残障人士的生活场景,促进智能家居产品更广泛地服务于残障人群。

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体验“智能家居馆”产品

未来,中国盲文出版社还会计划在天猫精灵上线专区,视障用户可以通过天猫精灵获得资源服务,预计将有有声读物约13000余种125303集约60000小时,电子盲文5401种约5亿字。中国盲文出版社、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也将推动在更多图书馆的无障碍阅览室,设立天猫精灵角。此外,记者还从阿里方面了解到,针对语障人士天猫精灵目前已尝试手语识别语音播报,也将会在技术上加大探索。

此外,阿里达摩院还联合浙江大学,向中国盲文图书馆输出最新的OCR读屏技术方案。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在电商业务中,图片是一种重要的文字展现载体,而从中挖掘出文字信息则需要使用文字识别技术。阿里的技术团队针对淘宝等应用,打造了针对商品图片识别的OCR算法。

“读光OCR”实现了复杂排版下段落及表格顺序的识别,能够让看图和看到文字有一样的阅读体验,整体识别准确率达99%以上。应用上述技术后,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自研软件“阳光读屏”可将JPG、PDF等格式文件以及社交、影音等软件应用的信息转化语音,大为降低视障人群使用电脑的门槛,有助其理解更多复杂页面与场景。

读光计划的首批成果还包括,钉钉协助中国盲文图书馆完成基于信息无障碍的智慧办公系统升级;优酷依托技术积累和内容资源,与中盲图共建无障碍影视网络视听平台,未来三年将推出100部无障碍电影。

据悉,12月3日优酷将上线无障碍剧场。优酷本身也在11.24发布的最新版本中完成了无障碍改造,是业内首家实现无障碍化的在线视听平台。

“视障人士先一步科技进步与数字化的成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普惠。”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说,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将智能硬件纳入残疾人士辅助器具采购清单的可能性。

科技助残改变生活

“读光计划”只是科技改变残障人士生活的一个缩影。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今年9月,中国盲文图书馆、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三方展开合作,联合成立信息无障碍创新应用中心。

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阿里最初成立的使命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今天解决无障碍的问题,跟阿里的初心和使命非常完全吻合。”

据记者了解,阿里在初成立10周年时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会。“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的没有难做的公益”,孙利军说。他认为,阿里是不是能走102年,取决于在未来社会高速发展过程当中,阿里能不能始终解决社会一个个问题,始终成为这个社会有用的企业,有用的技术。

在这背后,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科技带来的信息无障碍,对残障人士生活的改变意义更大。

“当我们运用打车平台,运用智能化的导航技术,独立走出家门,而不再需要家人的搀扶和陪伴;当我们打开手机听到人工智能朗朗读书声,不再为了一本盲书难求的窘况苦恼的时候;当我们点开手机购物平台,我们需要的货物和商品很方便送货上门,不再需要盲人冒着危险,冒着很多的困难到商店去购物的时候;当我们走进家门,人工智能可以方便为我们操持家务,打开家电为我们创造一个温馨方便的生活环境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感受到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平等参与尊严感、收获感和幸福感。”李庆忠当天在发言中这样描述。他当天还表示,期待新一代科技手段能提供更加均等的社会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加包容的个性化服务。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阿里巴巴技术公益委员会秘书长刘湘雯表示,此次阿里巴巴与中国盲文图书馆、浙江大学的合作,只是“读光计划”的起点。

“未来我们将联动更多合作伙伴,探索更多的需求场景,将科技应用于更广泛的公益领域,去解决数字鸿沟、教育、医疗、环保等难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科技价值与科技温度。”刘湘雯指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