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藤,即中药里的葜菝,因其藤和根坚如金刚,民间故称之为金刚藤或金刚根,是常用中药之一,多以根茎入药, 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肝、肾经,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解毒散瘀的功效。用于小便淋浊,带下量多,风湿痹痛,疔疮痈肿等。

时珍曰:“释名:葜菝,金刚根,铁菱角,王瓜草。此草茎蔓强坚短小,故名葜菝。而江浙人谓之菝葜根,亦曰金刚根,楚人谓之铁菱角,皆状其坚而有尖刺也。郑樵《通志》云其叶颇近王瓜,故名王瓜草。”“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茎似蔓而坚强,植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花,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须如刺。其叶煎饮酸涩。野人采其根叶,入染家用,名铁菱角。

金刚藤是民间常用的除湿之一,但除湿药很多,常用的有茯苓,土茯苓,萆薢,葜菝等,时珍曰:萆薢 、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本文不去介绍这几种草药的异同,三更半夜的,远非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

我用药多用草药,药是自己采自己切晒,用起来很有感情,现在的人因为生活条件不一,很多已经不方便熬汤药 ,病也不再单纯,所以我常用君子之药,君子之方,或做袋泡茶或做食疗方,徐徐图治,本来生病是一苦,治病吃药如果再受苦即是苦上加苦,我是于心不忍,所以能让病人治病感觉不到是吃药受苦,反而能一饱口福或者品尝山野草药之气息岂非美事。

譬如现在的人湿气重,很多人就喜欢熬一些冬瓜,薏苡仁、赤小豆之类的汤或者茶喝,但往往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呢则喜欢用葜菝和茯苓两味做茶饮,简单快捷高效,人与天地相应,房间湿气重,要除湿不能开两扇窗就能把湿气排出去,可以开一下暖气或者吹一些风,湿气自然容易去了,当然湿气有很多种,去湿的方法也很多,需要临床变通。

葜菝茯苓茶中,菝葜既能去湿又有祛风功效,味微涩,相当于把湿气聚起来再用风吹散开,茯苓能健脾渗湿,脾气健运了湿气自然不会过多,倘脾弱湿气重了,这时候和菝葜一起干活,先把湿气聚拢起来,再开一扇窗,然后把湿气再排出去,效果就很好了,也不需要再找几位药并肩作战。只是现在的中草药为了更好的保存又经过各种加工,药效大打折扣,也是一大憾事。

《梧州地区中草药》一书对金刚藤的介绍,书中验方仅供参考。

菝葜Smilax china L.百合科菝葜属。

多年生藤本落叶攀附植物。根状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状。叶薄革质或坚纸质,圆形、卵形或其他形状,下面通常淡绿色,较少苍白色。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花绿黄色,雄花中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分布于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和中国。

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葜菝有很多种,功效基本相似,可以互用。

藤带刺

葜菝虽然山里颇多,但是根须很多很硬,非常难挖。

生长年份越老,颜色越深。

附方

1、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间药草》)

2、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个(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热细呷。(《普济方》菝葜饮)

3、治小便多,滑数不禁:金刚骨为末,以好酒调三钱,服之。(《儒门事亲》)

4、治下痢赤白:金刚根和好腊茶等分,为末,白梅肉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儿三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履巉岩本草》)

5、治沙石淋:菝葜二两。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圣济总录》菝葜散)

6、治乳糜尿:楤木(鸟不宿)根、菝葜根茎各一两。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拍摄地点:昭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