犸骝卵,俗名,即骨碎补科植物肾蕨的块茎,是我这民间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药,所谓犸骝,意指猴子,卵者,蛋蛋也,这是以形命名,一说叫犸骝卵者,是指这药专门治疗犸骝疳,至于什么叫犸骝疳,我问过人,答得不清不楚,我也没去考证过,仅存一说。我这民间治疗小儿疳积是取犸骝卵数枚,切片蒸瘦肉汤给小儿喝,效果很好。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逐渐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小儿疳证又称"疳疾","疳积","五疳","诸疳"等,古代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也是儿科常见病症.清.吴瑭《温病条辨。疳疾论》云:疳者,干也,人所共知。不知干生于湿,湿生于土虚,土虚生于饮食不节,饮食不节,生于儿之父母爱其子,惟恐其儿之饥渴也。盖小儿之脏腑薄弱,能化一合者,与一合有半,即不能化,而脾气郁矣。再小儿初能饮食,见食即爱,不择精粗,不知满足,及脾气已郁而不舒,有拘急之象,儿之父母,犹认为饥渴而强与之。日复一日,脾因郁而水谷之气不化。水谷之气不化而脾愈郁,不为胃行津液,湿斯停矣。土恶湿,湿停而脾胃俱病矣。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不受水谷之气,无以生血而血干矣。再水谷之精气,内入五脏,为五脏之汁;水谷之悍气,循太阳外出,捍卫外侮之邪而为卫气。中焦受伤,无以散精气,则五脏之汁亦干;无以行悍气,而卫气亦馁,卫气馁故多汗,汗多而营血愈虚,血虚故肢体日瘦,中焦湿聚不化而腹满,腹日满而肢愈瘦,故曰干生于湿也。医者诚能识得干生于湿,湿生于土虚,且扶土之不暇,犹敢恣用苦寒,峻伤其胃气,重泄其脾气哉!治法允推东垣、钱氏、陈氏、薛氏、叶氏,诚得仲景之心法者也。疏补中焦,第一妙法;升降胃气,第二妙法;升陷下之脾阳,第三妙法;甘淡养胃……

犸骝卵又名蕨薯,凤凰蛋、落地珍珠,麻雀蛋、凉水果,石窝蛋、猫蛋果、蛇蛋参等,以块茎入药。全年可采。味甘带涩,性微寒,无毒。功能生津止渴,清肝,止血。治泄泻下痢,舌干口渴,眼球上翳,跌打暗伤,刀伤出血,小儿疳积等。

《梧州地区中草药》一书对犸骝卵的介绍,书中验方仅供参考。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肾蕨科肾蕨属。

附生或土生植物。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直径1-1.5厘米,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 叶簇生,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状多数,约45-120对,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少有为圆肾形或近圆形,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生溪边林下,海拔30-1500米。

产中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这就是肾蕨的块茎--犸骝卵,味淡涩,可以生吃,近日有人告诉我,用晒干的犸骝卵泡酒喝,能解乏,让人精力充沛。

肾蕨常见,但不是每一棵肾蕨都能长块茎,能长块茎的肾蕨多长在石壁上,并且根部需要有一些腐殖土,很多时候采它要看运气,拔一两棵看看,有块茎的话这一片都会有,没有的话这一片都不会有的,环境很重要。

取了卵再把蕨种回去,过几年还可以来采。

附方

1.治水泻:马骝卵(生的)二十枚,捣烂冲开水,过滤取汁,内服。(《广西药植图志》)

2.治时痢、小儿麻后痢:马骝卵醋浸备用。成人吃十枚,小儿吃三至五枚。(《广西药植图志》)

3.治疝气:马骝卵二两,加糖适量,浓煎冲酒服。(《泉州本草》)

4.治吐血:凉水果根茎一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5.治痢疾:犸骝卵浸醋,每日服二次,每次服十枚。

6.治小儿积热:犸骝卵八枚。水煎服。

7.治鼠蹊部淋巴结炎:犸骝卵二两,黄糖少许,捣烂敷患处。(5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8.治咳嗽,血淋:蛇蛋参鲜品四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拍摄地点;昭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