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稔一般指地菍,山里最常见不过的草药之一,虽然常见,但是中药里没名份,草药里用它的人也不多,小时候我们常摘它的果实吃,吃完舌头都是紫色的,近年来,人们喜欢泡各种养生酒,于是也有很多人采地稔熟果泡酒,功能补肾养血,止血安胎。方法是把紫黑色的果实采回来,洗干净,放锅里隔水蒸熟,然后太阳下晒干即可用来泡酒,如果不经过蒸晒就泡酒,因新鲜的果实水份多,口感会打很大折扣。

地稔果期很长,一般在农历七月前后陆陆续续开始成熟,传说中,阴间的鬼魂在地菍成熟的时候,会在夜里将这些果子采来酿酒以庆贺七月十四日的鬼节,酿出的酒也被叫做“七月半”果酒,颜色紫红,味甘,口感还是很好的。

地稔是瑶医药的常用药材之一,以全草或根入药,味甘,涩,性凉,归心;肝;脾;肺经,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治肺痈,白喉,咽肿,牙痛,口疮牙疳,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疟母,风湿痹痛,胃痛,吐衄,崩漏,痛经,带下,产后腹痛,子宫脱垂,疝气,瘰疬,疔疮,脓疱疮,痔疮,毒蛇咬伤,水火烫伤等。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理蛇伤。”

2.《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止痛,利大小便。主治黄疸,水肿,疳积,劳损白带,经漏,瘭疬。”

3.《广西本草选编》:“治痔疮,湿疹,外伤出血。”

4.《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主治风湿痛、疝气、肾炎、肾盂肾炎、菌痢、慢性扁桃体炎、喉炎、小儿脱舡、疳积、胎动不安、白带、血崩、外伤出血、便血、内外痔,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叶治牙疳、肺脓疡、痈疽疗疮。”

5.《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当茶饮,治习惯性流产;捣汁服,治消化不良的呕吐。”

6.《湖北中草药志》:“清热利湿,舒筋话络,补血止血。用于腰腿痛、风湿骨痛、肠炎、痢疾、九疟不愈、盆腔炎、月经过多等症。”

《梧州地区中草药》一书对地稔的介绍,书中验方仅供参考。

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野牡丹科野牡丹属。

小灌木,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3-5基出脉, 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果坛状球状,平截,近顶端略缢缩,肉质,不开裂,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于中国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越南也有分布。

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1.治胃出血,大便下血 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闽东本草》)

2. 治外伤出血 地茄蛘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 治咽喉肿痛 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4.治血崩 地惹根四钱,红酒半斤,炖服。(《闽东本草》)

5.治妇人白带,经漏不止 地菍根五、六钱,用猪瘦肉二两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6. 治黄疸 鲜地菍根三两,白茅根一两,白糖一两,甜酒一两。先将地菍根、白茅根煎水,加白糖、甜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7. 治痢疾 地茄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8.治肾盂肾炎 地茄根二两,淡竹叶块根五钱,车前草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9. 治疝气 地菍干根二两,龙眼肉、橘核各五钱。水煎服。

10.治子宫脱垂 地菍鲜根三至四两,红糖少许。水煎冲酒服。

11.治小儿脱肛、疳积 地菍干根五至八钱,鸡蛋一个。水炖服。

12.治瘰疬 地菍根五、六钱,或全草双倍量,用猪瘦肉二两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13. 治虚火牙痛 地菍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4. 解木薯中毒,亦治毒蛇咬伤 地稔根杵烂,冲开水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拍摄地点:昭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