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在解放初,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地。1949年8月8日設立陝甘寧邊區政府甘肅行政區(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肅行政區改爲甘肅省。1月19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陝甘寧邊區政府宣告結束。

◎1949年12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各分區更名爲各專區。

◎1949年12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會寧專區更名爲定西專區,駐地由會寧縣遷至定西縣。

◎1949年12月5日甘肅行政公署批准:

1.撤銷湟惠渠管理局,併入皋蘭縣。

2.保留肅北設治局(縣級)。

3.設立張掖專區,轄武威專區的張掖、山丹、民樂3縣和酒泉專區的臨澤、高臺兩縣。

4.定西專區的景泰縣劃歸武威專區。

5.寧夏省劃入的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酒泉專區代管。

◎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原陝甘寧邊區政府甘肅行政公署宣告結束。

◎設立天祝自治區(縣級),以永登縣的天祝區(包括岔口驛、打柴溝、祝藏、古城、松林、西大灘、哈溪等地)爲其行政區域,駐南衝寺。(1950年1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5月6日成立)

◎1950年2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

1.設立平涼市(縣級),以平涼縣的城關區爲其行政區域。

2.設立天水市(縣級),以天水縣的城關區爲其行政區域。

3.設立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區爲其行政區域。

4.天水縣由天水市遷駐天水郡。

5.臨夏縣遷駐韓家集。

◎1950年5月2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

1.撤銷洮沙縣,洮沙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臨洮縣。

2.撤銷曲子縣,的曲子、合道、木鉢、天子、八珠等5個區劃歸環縣;土橋、馬嶺2個區劃歸慶陽縣。

3.定西專區的海原、西吉、固源3縣劃歸平涼專區;平涼專區的莊浪縣劃歸天水專區;臨夏專區的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

4.夏河縣由省直轄。

5.撤銷張掖、岷縣兩個專區。張掖專區原屬的高臺、臨澤2縣劃歸酒泉專區,張掖、山丹、民樂3縣劃歸武威專區。

岷縣專區原屬的卓尼設治局改設立卓尼自治區(縣級) ,由省直轄。岷縣劃歸武都專區;臨潭縣劃歸臨夏專區;渭源、會川2縣劃歸定西專區;漳縣、隴西2縣劃歸天水專區。

◎1950年6月1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立東鄉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以臨夏縣的鎖南區、唐汪區,寧定縣的平善區、樂善區、牟家區,和政縣的百合區、啓明區,永靖縣至忠區的一、二、三個鄉爲立東鄉自治區的行政區域。自治區人民政府於9月25日正式成立,駐鎖南壩。

◎1950年6月1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

1.設立蘭州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區。

2.皋蘭縣由蘭州市領導。

◎1950年7月24日西北軍政委員會電示:甘肅省酒泉專區代管的額濟納旗劃歸寧夏省。

◎1950年7月20甘肅省人民政府日批准撤銷肅北設治局,設立肅北自治區(縣級) 。以肅北設治局的行政區域爲肅北自治區的行政區域。下設三個鄉,第一鄉在布隆吉附近(安西縣),第二鄉在青頭山、魚兒紅、大金泉一帶(玉門縣),第三鄉在敦煌縣南。自治區人民政府暫駐玉門縣赤金堡。(7月29日成立)

◎1950年9月4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卓尼自治區政權名稱爲“卓尼自治區行政委員會”。

◎1950年10月15日甘肅省夏河縣甘家與青海省同仁縣加吾部落調解:從阿吉大慶尼哈以東、帕浪南畔以西的賽慶溝、華里其哈地方之中央點起,依地形向南北或東南、西北延伸到賽處溝的左右兩山頂之中央線上劃一直線,平均分配劃界,以東歸甘家,以西歸加吾。

◎1950年10月18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平涼專區的化平縣更名爲涇源縣。

◎張掖縣與高臺縣祁連山地區11個藏族部落的領導商議,經協商確定:以梨園河東柳溝爲界,河東的羅兒家、四格馬家、大頭目家、八格馬家、楊格家、九格大板家等6個家族劃歸張掖縣領導。河西的西八個馬家、五格家、呀拉格家、虎狼格家、黑番家等5個個家族劃歸高臺縣領導。(1950年12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同意)

◎古浪縣的安遠鄉的安遠驛行政村劃歸天祝自治區,天祝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由南衝寺遷至安遠驛。(1951年7月24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9月22日正式搬遷)

◎蘭州市的皋蘭縣改由省直接領導。(1951年8月13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

◎華池縣駐地由悅樂鎮遷至柔遠城子。(1951年8月)

◎將阿拉善旗駐地“定遠營”改稱“巴彥浩特”。(西北軍政委員會1951年10月6日批准)

◎臨澤縣駐地由蓼泉遷至沙河堡。(1951年10月15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報經內務部批准,1952年4月15日正式搬遷)

◎1952年1月4日甘肅省臨夏縣美武、卓尼自治區北山部落調解書:

1.從黃梅鹿(即尕巴大路西北的水湖灘)沿公路以東尕巴山以下的草原及由惹魯扎薩端西,北到香水道溝口,再順羅順桑之骨東邊的水渠,往北延伸,到岔巴與上下力加的原界以北,以東所有原來的草山均歸美武所有。

2.從上惹扎薩起,西北的香水多兒港、香水卡及由香水山西北經香水道溝口,再順羅桑之骨東邊的水渠,往北延伸,到岔巴與上下力加的原界,以南所有原來的草山均歸北山所有。

3.其餘地區仍照原界不動。

◎臨澤縣駐地由蓼泉遷往沙河堡。(1952年4月1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

◎臨潭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新城遷至舊城。(1951年8月13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1953月6日11日正式搬遷)

◎1952年6月12日甘肅省臨夏縣大河家保安自治鄉與青海省循化縣清水區孟達鄉調整縣界與山林問題協議:兩省界只有一積石關,關外爲甘肅,關內爲青海。黑大山與石榴山之間不明確地區,雙方同意調整爲,北起積石關門,西繞石榴山根,向東南直線延伸至白楊嶺,再向南延伸經大鍋咀、小鍋咀,止黑大山根,沿嶺爲界,東南歸甘肅省,西北爲青海省。(1952年9月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報西北軍政委員會備案)

◎山丹軍牧場與門源、永昌、山丹、民樂等縣牧民放牧協議書(1952年10月28日政務院同意)

1.山丹軍牧場與永昌、門源兩縣新界線——北自蒿太坡西大口子的井井溝,向南直至九條裏墩(九里墩、四十五里墩),再向東南直徑三面莊子,沿岔溝東南行入頭道溝(在下站約300米),順頭道溝南上入頭壩河,沿頭壩河南上至黑林溝,經黑林溝、水灌腦子,直至三個墩爲山丹軍牧場與永昌牧民放牧界線,以西以南歸山丹軍牧場,以東以北歸永昌牧民。復直三個墩以經北岔通爛泥塘子的路爲界,經爛泥塘子至大紅溝沿水而上經黃牙素疙瘩東邊的水,再沿水而上至天羅壩掌南海子由北折向南,直經天羅壩掌的南海子至祁連山爲山丹軍牧場與門源縣牧民放牧界線,以西以南歸山丹軍牧場,以東以北歸門源縣。軍牧場其他諸界維持原狀(西至童子壩河,南至祁連山分水嶺,北至大黃山根)。

2.門源與永昌牧民放牧界線以馬營溝內小東石門北梁對白水泉子以北第一煤窯作一直線至柴房溝頂向北直至三個墩爲兩縣牧民放牧界線,以東以北歸永昌,以南以西歸門源,其他地區兩縣放牧界線維持原狀。

◎皋蘭縣安寧區的安寧、國正、天順、太平、忠勇、樂天、阜康、定國、永靖、白石、青石、棠蔭等12個鄉,西固區的西固、柳蔭、桃園、鍾家河、瞿家營、陳官營等6個鄉和柳泉、範坪、光月等3個鄉的部分地區,果園區的極壽、馬灘、袖川等3個鄉和阜善、金溝、黃峪等3個鄉的部分地區,阿幹區的阿幹、煤山、雙龍、天都、山寨等5個鄉和蘭山鄉的部分地區,合計29個半鄉劃歸蘭州市領導。(1952年11月21日政務院批准)1950年11月21日正式實施。

◎靈臺縣梁園區第4鄉劃歸崇信縣。(1952年12月26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政廳同意)

◎蘭州市第八區和將雷壇河以西5個街道和皋蘭縣的6個鄉的部分合並,設立第四區。

◎合水縣駐地由老城遷至西華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