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對於首都北京來說,高質量發展是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的關鍵,是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內在要求。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北京市統計局及時開展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及監測分析工作,在民生保障、生態環境等領域多點發力,努力爲首都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

多角度監測分析高質量發展進程

爲了從統計視角監測反映北京高質量發展進程,北京市統計局於2018年初啓動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指標體系界定了北京高質量發展內涵,將五大發展理念和實現三大變革作爲主要依據,構建了包括推動減量集約、轉換髮展動力、優化首都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和增進人民福祉5個維度的指標體系,並廣泛徵求多方意見建議,不斷修改完善。

依託指標體系,北京市統計局測算了2013年以來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通過指數變化與相關指標表現,客觀反映高質量發展成效以及需要關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建議,爲全市中心工作出謀劃策。

在利用高質量發展指數監測反映北京高質量發展進程的同時,北京市統計局密切跟蹤全市高質量發展情況。在往常以分析總量、增速、結構爲主的基礎上,挖掘效率效益、創新驅動、動力轉換相關指標,更加關注城市建設與民生改善,多角度反映首都高質量發展。

近兩年來,緊密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北京市統計局從經濟發展動力、經濟發展韌性、新舊動能轉換等角度展開全市經濟運行情況的宣傳解讀,反映北京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創新動能保持活躍、改革開放活力釋放等積極變化。

多維度織就民生保障“統計網”

爲全面反映“七有”“五性”民生改善狀況,服務政府進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工作水平,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治理,北京市統計局牽頭,聯合北京市民政局研究構建了“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並從市、區兩個層面進行定期監測評價。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安全性、社會評價13個領域設立了16項監測指標。

“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成爲全市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改革舉措,相關工作列入市委重點改革任務、2020年全市社會建設重點任務、2020年度街道工作和“吹哨報到”改革重點任務,並由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於構建“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方案(試行)》。不僅延伸了“接訴即辦”機制,推動政府部門由“接訴即辦”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轉變,而且有效引導各級政府創新工作機制,切實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滿足羣衆實際需求上來。

多手段開展生態環境遙感統計監測

創新統計方法手段,利用遙感技術“客觀、高效、直觀”等優勢,北京市統計局在農業種植業遙感測量和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等領域進行有益探索,逐漸形成首都統計的特色名片“北京統計遙感”。

2006年,借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契機,市統計部門研究建立了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監測體系,並在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等部門支持下不斷對體系加以完善。2010年開始,由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市園林綠化局和市水務局共同以統計公報形式向社會發布全市監測結果。監測成果反映出北京農業的生態功能對於全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反映出北京農業的生活功能所釋放出的巨大潛力,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得以量化,對於農業政策的制定和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學指導意義,對於引導社會公衆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2017年,市統計局創新性地研究並建立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監測體系”,以“綠度”“丰度”“藍度”“熱度”及“純度”等作爲監測的五個維度,分別反映全市綠地、農作物、水域、城市熱島、空氣質量等五大生態環境要素質量。

北京市統計局將進一步研究完善監測方法,將監測範圍擴大到京津冀地區,爲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相關規劃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