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英雄傳奇之一,無論演繹成什麼版本,正面人物始終是主角楊業和他的楊家軍,反面代表則是臭名昭著的潘仁美,就是這個奸佞小人。他在雍熙之役時,故意陷害楊家將,使楊業被困陳家谷,身受重傷,最後以身殉國。

這個潘仁美在歷史上是有原型,名字叫潘美。但是,這個潘美既不是奸臣,也絕非小人,而是北宋開國猛將,功勞遠在楊業之上。如此正面的一位人物,最後淪落爲話本、小說中的“反派”,其實是另有一段隱情。

潘美和宋太祖趙匡胤關係匪淺,是趙匡胤最信得過的武將。陳橋兵變時,代表趙匡胤對外宣佈聖旨的就是潘美。建隆元年,李重進叛亂,趙匡胤親征時特意帶上潘美,命他擔任行營都監,隨行左右。

潘美爲宋朝的統一大業立下過汗過功勞。970年,趙匡胤命潘美爲帥,率軍攻滅了南漢。974年,潘美與另一位名將曹彬一起討伐南唐,潘美在採石磯架橋,一舉突破長江天險,立下了首功。

攻打北漢時,潘美同樣是一路主帥,領兵攻克太原。楊業就是在這次徵北漢的戰爭中投降宋朝,並納入潘美麾下的。論資格、論戰功,潘美都遠在楊業之上。由此可見,潘美一直深受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信賴,南征北戰、軍功顯赫,絕非是佞臣。

那麼,爲什麼這樣一位名將會被演繹成一個“白臉”奸角,還要從宋朝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爭說起。這一年,宋太宗趙光義命令潘美及曹彬、崔彥進北伐。

這三人皆是驍勇善戰的大將,潘美負責西路作戰,和他一同進軍的正是楊業。沒過多久,潘美已經攻下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四州,士氣高昂,銳不可當。

此時,潘美本打算休整好之後,再圖謀下一步。可是,監軍王侁卻起了爭功之心,他擔心由東路進軍的曹彬會主動出擊,將軍功搶走,因而不斷催促楊業出戰。

楊業是位老將,處事向來沉穩,打算觀察好情況後再出兵。可他實在架不住王侁的多番慫恿和催促,更何況楊業是北漢降將,經不住王侁話裏話外夾槍帶棒的擠懟,只得決定披甲上陣。

爲了將遼軍一網打盡,他們制定了一個“雙保險”的計劃,楊業帶兵主動襲擊遼軍,潘美與王侁埋伏在陳家谷一帶,如果遭遇遼軍反撲,楊業便率軍退回陳家谷,由潘美和王侁在此接應。

然而戰事當天,潘美與王侁在陳家谷埋伏了很久,還是沒有看到楊業的影子,固執的王侁認爲楊業一定是打敗了遼軍,乘勝追擊走遠了,就將陳家谷的伏兵陸續撤走。潘美雖然心懷疑慮,但他也沒有提出異議,任由王侁撤走了軍隊。

實際上楊業並沒能戰勝遼軍,被迫退回陳家谷。此時的陳家谷已經空無一人,孤軍奮戰的楊業被數倍於己的遼軍包圍,最終力戰而竭,被遼軍生擒。楊業不願爲俘,在悲憤中絕食三天,壯烈殉國。

楊業的死訊很快傳到了京師,趙光義聽到後憤怒異常,他將潘美連降三級,貶爲檢校太保,後來又發配幷州當通判。在戰敗後不到兩年的時間,潘美就去世了。那個追名逐利的監軍王侁也被除名,發配金州任職,落得個一場空。

潘美一生南征北戰,爲大宋立下功勞無數,可是,就因爲晚年的一場敗仗,不僅成了間接害死楊業的“兇手”,最終還死在了貶謫的職位上,晚年淒涼,讓人爲之惋惜。

有人認爲這是趙光義剪除老將們的手段,潘美是開國功臣,又跟趙匡胤感情深厚。而趙光義得位不正,怕他反對自己,便趁機削去了他的兵權。

雖說幕後元兇是急功近利的監軍王侁,但是潘美作爲主將,總攬全局,楊業之死他也有推不掉的責任。而故事總是要有一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反派角色,監軍王侁只是個小人物,不夠分量。於是,名氣更大一點的潘美就被樹成了靶子,被罵千年至今未洗刷冤屈。

要說是潘美陷害死了楊業,或許還有幾分道理,可明人撰寫的《楊家府演義》中,竟然安排潘美射殺楊七郎,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被醜化得有點過了。

在演義中,潘美最終是死在了寇準的刀下。但寇準是在潘美死後的11年才當了官,他又如何能伸張正義殺死潘美呢?要說潘美是大宋第一“冤案”,也算是有幾分道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