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看到一個關於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的問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分爲哪四個部分,怎麼理解?

《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古題,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詩人寫過《雁門太守行》。其中李賀的這一篇是名聲最大的作品。

這首詩在古人眼裏,還是有些爭議的,例如王安石就是認爲,既然黑雲壓城,哪裏來的日光呢?

一、兩種押韻方式

李賀的這首詩,是一首八句換韻的古體詩。這種換韻的方式在八句的詩中不算太多見。

我們評價看到的八句詩,要麼是五律,要麼是七律。八句的古體詩比較有名額是杜甫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不過,杜甫的這首詩押韻沒有李賀這首《雁門太守行》這麼複雜。李賀的詩前兩句押平聲韻:

黑雲壓城/城欲摧,◆摧【上平十灰】甲光向日金鱗開。 ◆開【上平十灰】

唐韻在宋朝合併成平水韻,因此大部分唐詩,也符合平水韻的韻部。從第三句開始,這首詩後面六句換成了仄聲韻:

角聲滿天秋色裏,◆裏【上聲四紙】  塞上燕脂凝夜紫。 ◆紫【上聲四紙】  半卷紅旗臨易水, ◆水【上聲四紙】  霜重鼓寒聲不起。 ◆起【上聲四紙】  報君黃金臺上意, ◆意【去聲四寘】  提攜玉龍/爲君死。 ◆死【上聲四紙】

這首詩按照押韻的方式,可以分成押平韻和換仄韻兩個部分。

二、王安石的異議,與楊慎的批評

這首詩按照內容來分,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面四句寫戰場的環境: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據說王安石提出異議,說,既然黑雲覆蓋的城市上空,怎麼會有戰甲反射出太陽光呢?

此兒誤矣,方‘黑雲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升庵詩話· 卷十》

明朝大才子楊慎說,王安石這個老頭其實不懂詩。我在雲南的時候,就見過這種‘黑雲壓城’的景色。

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雲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雲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升庵詩話· 卷十》

楊慎說,大兵圍城的時候,總是有奇怪的雲。從這首詩來看,李賀的確很善於描繪,令人欽佩。

這首詩中,黑雲既是寫景,也象徵着敵人的軍隊,有那種大兵壓境的緊張氣氛。

前兩句寫視覺效果: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第三句加入了聽覺:角聲滿天秋色裏。秋天的邊塞,漫天可以聽到畫角之聲。第四句沉重一些,表示戰場的土地上,有戰士血染的痕跡。

後面的四句偏向於寫人物: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我們的軍隊臨水列陣,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鼓聲並不響亮,但是戰士們爲國捐軀、奮勇殺敵的信心滿懷。黃金臺,即陳子昂詩中的幽州臺,用了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典故。

三、知音韓愈的欣賞

李賀生命中最重要的知音是韓愈,唐朝張固《幽閒鼓吹》記載:

李賀以歌詩謁韓吏部,吏部時爲國子博士分司,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首篇《鴈門太守行》曰:「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卻援帶命邀之。

唐朝人科舉也走後門,考生們都要給當朝權貴獻上詩賦,以求引薦。據說王維就是走的這條捷徑而進士及第的。這種方式叫做行卷,也叫干謁。

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爲他人所託。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爲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異記》)

李賀也不能免俗,無名小卒想出名還是要有貴人相助。於是他帶着自己的詩去拜訪韓愈。韓愈剛送完客人,正在犯困呢。沒想到看了李賀這首詩的前兩句,韓愈立馬就清醒了,命令下人趕緊把李賀迎進來。

韓愈很喜歡提攜人才。可惜李賀因爲父親的名字與“進”同音,因此沒有機會參加進士考試。後來,27歲的李賀鬱悶病逝。

結束語

有人把這首詩分成四個部分來欣賞,可能是兩句一組吧。老街覺得可以按照不同標準分成兩個部分。

除了前面兩種,還可以把前六句作爲第一部分,寫人物和景物,後兩句爲第二部分,作者用來抒發情感,即言志的部分,這樣可能更好理解。

@老街味道

你心目中的宋詞第一人是誰?我選擇他您認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