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有一位83歲的老人,做風箏做了大半輩子。他就是被譽爲“中國動態風箏第一人”的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風箏的傳承人——張天偉。

去年,老人花費4個月時間,用900多根竹條,3000多個綁紮,做了一輛仿照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銅車馬的動態模型,戰車上的馬、牽繩的士兵都可以藉助外力活動,令人稱奇。

張天偉老人正在製作動態風箏

12月1日上午9點多,記者來到張天偉老人家。剛進門就被各式各樣的手工風箏吸引。“蜘蛛、烏龜、螃蟹、鬥架的公雞、喜劇大師卓別林”等不同造型的風箏或陳列在透明盒子裏,或掛在牆上,件件精美。客廳靠窗位置的桌子上擺放着酒精燈、刨子、鑽頭、鑷子、刻刀等工具,這就是張天偉老人日常工作的地方。

家裏擺放的仙鶴和豬八戒造型的會動風箏

採訪中,老人一邊向記者講解,一邊用小型吹風機演示着自己的新作品《西遊記》中四個經典形象的動態風箏。隨着風輪轉動,師徒四人以經典的招牌動作“動”了起來。

《西遊記》師徒四人經典形象的風箏

張天偉老人今年已經83歲高齡,滿頭銀髮,講起自己與風箏的故事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他告訴記者,自小受父輩影響,他不僅特別喜愛風箏,也愛搗鼓鐘錶、留聲機等機械,後來從事的工作也與機械技術設計有關。在職業習慣的影響和對風箏濃厚興趣的共同作用下,他將機械運動與古老的風箏結合起來,製作出了會“動”的“張氏風箏”。

張天偉:“從1986年參加山東濰坊第一屆風力邀請賽以後,一看濰坊龍放的還幾十米長,甚至幾百米長的龍。我就想到在龍的地方做一對風輪,然後通過齒輪傳動。後來回來以後,我就把龍第一個,三個動作龍頭做出來了,後來帶到濰坊去以後,在濰坊引起空前的轟動,因爲這是全國第一個會動的風箏,後來被加拿大收藏了以後,登到加拿大郵票上去了,後來把這個龍的動作從3個動作增加到4個,後來增加5個6個,我最多的動作增加到就一個龍頭上,靠風的力量增加到9個動作。”

製作出的龍頭風箏

2008年,爲祝賀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張天偉製作出“秦始皇萬里長城”風箏,總長138米,總面積38平方米,重12公斤。2009年爲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他又特意創制出一條直徑60公分、總長60米的“中華巨龍動態音樂風箏”。他製作的“秦始皇銅車馬及秦俑軍陣”風箏,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陝西館展出,贏得中外參觀者的讚賞。

張天偉:“這個“萬里長城”是我當時叫孩子在網上給我查了一下,從山海關一直到嘉峪關中間那些關,儘量查真正的一些圖片照片,每個烽火臺和放烽火臺中間還有10片或者11片城垛,城牆要比烽火臺小一點,它是個長條的,這都是一一片組成的。”

2008年張天偉製作出“秦始皇萬里長城”風箏(資料照片)

2019年,張天偉老人花費四個月時間,用了900多根竹條、3000多個綁紮,仿照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銅車馬,製作出動態風箏模型。說起獨特的動態風箏製作方法,張天偉老人眼裏閃爍着光芒。

仿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銅車馬的動態模型風箏

張天偉:“做風箏一般都是需要起碼在地面上長夠5年以上的竹子,要長得非常老的竹子,它的彈性在纖維組織長得很順。通過連桿,比方拉動馬的尾巴一拉,馬的尾巴一拉一送的話,就可以這個是平行的和車輪基本上是平行的。通過連桿互相撥擦,要調整到最合適的位置。”

秦始皇銅車馬及秦俑軍陣風箏(資料照片)

因爲張天偉設計的風箏巧妙精美,再加上他一直堅持不斷地創新,2009年6月,“張氏風箏製作技藝”列爲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他還相繼獲得了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西安市優秀民間藝術家、十佳民間藝人、黃河風箏大師、風箏大王等多個榮譽稱號。

張天偉老人的張氏風箏製作技藝列入陝西省非遺項目

時至今日,張天偉老人每天仍拿出7、8個小時的時間,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熱愛的“風箏”製作。

張天偉:“認定這個事情以後,你要專心的堅持。要絕不放棄這也就是精神,這個比較可貴。我自己碰見問題越難的問題,我自己感到越有意思,只有這樣纔有精神,有決心迎難而上,不能退下去不想幹了。”

監製:康樂羣

責編:吳 偉

記者:周詩柔

聽陝西︱在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