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歐產業園 山東闖出國際合作新路子

園鏡頭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張美榮

小雪過後,山東南部的氣溫降到了個位數,但在濟寧市兗州區永安路之南,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不曾停止。這讓山東蒂德精密機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蒂德)董事長陳勇十分滿意。

在這位精密機牀行業的深耕者看來,年底之前,眼前這個投資15億元的中歐(濟寧)國際合作產業園智能製造工廠項目(以下簡稱中歐產業園)將完成主體建設,並迎來德國羅特勒、西班牙埃瑪赫與伊比蘭伽、華中數控、上海航天、陝西海力特等六家中歐數控機牀業翹楚入駐,一條擁有100億元體量的產業鏈即將形成。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而中歐產業園的落地成爲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最好行動。

在調研中,科技日報記者瞭解到,相對於中歐產業園的落地,其引入過程頗具看點。

精密“解剖”完善產業鏈

兗州區委書記王宏偉的一席話點出了精髓:“我們以蒂德爲‘麻雀’,解剖研究數控機牀產業鏈上的企業,成功招引了6家國內外機牀研發、生產企業,拉長了數控機牀產業鏈條。”

此話何解?

在直徑僅35mm的圓形區域上,密密麻麻地站立着127根比頭髮絲還細的針,這些細針直徑僅0.05mm、高12mm,要加工這樣的零部件,需要精密機牀。陳勇向科技日報記者展示了這些細針的加工過程:

“這127根針用一根棒料銑出來,需要連續不斷加工21個小時。而且,從白天到晚上,機牀在動態加工過程中,精度容易受溫度、速度、振動、空氣擾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說,這些細針可以測試出我們機牀的動態加工高精度。”

出色的加工精度讓蒂德脫穎而出,成爲國內高檔數控機牀領域的一匹“黑馬”,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軌道交通、風電裝備等行業。

兗州區是全國百強區之一,而高端裝備產業是其優勢產業。數控機牀作爲裝備製造業的“工作母機”,其技術水平事關高端裝備產業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同時,作爲當地少有的機牀企業,蒂德一枝獨秀,但也面臨着產業不集聚、技術有瓶頸的問題。

如何破解?

在這個問題上,政府與市場找到了共識。

在中歐產業園所在的兗州工業園區,新成立的裝備製造產業研究所是“專門跟難題較勁的”,研究所成員與陳勇等創業者一起研究上下游企業,尋找痛點,破解難題。

該園區招商促進部部長王俏告訴記者:“我們把數控機牀拆分出35個關鍵零部件,分析每一個零部件在當地產業鏈裏是強的還是弱的,哪些是空白的。對於比較強的產業鏈企業,我們重點招引行業領軍企業進駐;對於空白的,就明確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精準對接引進,完善補充產業鏈條。”

凸顯園區集聚效應

蒂德與德國羅特勒、西班牙埃瑪赫等企業有長期合作關係,這兩家企業也希望通過與前者合作,擴大中國市場。於是,羅特勒、埃瑪赫成爲中歐產業園最早的入駐者。

在蒂德車間,技術人員正在礦物鑄件上組裝攪拌摩擦焊設備,這是其與上海航天(蘇州)公司合作的產品。蒂德常務副總楊文星告訴記者,“上海航天有強大的科研實力,我們有強大的加工、製造能力,雙方強強聯手,進駐中歐產業園”。

當然,蒂德還擁有自己的獨家“祕密武器”——礦物鑄件,並以此吸引上海航天工程裝備(蘇州)有限公司進駐。

由過去的單打獨鬥變成強強聯合,中歐產業園很快形成了高端精密機牀產業集羣。

在這裏,華中數控提供數控系統,西班牙伊比蘭伽可提供絲槓,打造機牀全產業鏈條;在互補性上,這些企業分工協作,尤其蒂德可提供精密加工、整機裝配及技工培養、赴德培訓等服務支持,產品互補,能夠形成合力;在集聚性上,入園企業都是數控機牀關聯企業,可快速形成數控機牀產業化。

由此,以企業爲主體,梳理產業鏈,查漏補缺,引技引智,中歐產業園實現了集聚效應,闖出了新路子。

【編輯:張奧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