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那么我们的命运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

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读书还有用吗?

贫穷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何影响?中国导演郑琼2009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出路》。

她跟踪拍摄了三个孩子十年间的人生轨迹。

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家庭。或许这部记录片能给我一些答案。


纪录片《出路》

一、绝望的农村女孩

马百娟,出生在甘肃会宁县一个极度贫寒的低保户家庭。父亲是农民,母亲是智障。哥哥14岁便出去打工。一家人挤在简陋的窑洞里。

马百娟10岁了,从没上过学,他父亲在学校校长几番劝说下才同意她去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不去上学的日子,马百娟什么活都干。

打水、做饭、种地、收庄稼、喂猪等样样都需要她去做。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封闭的小山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马百娟没得选择。


可怜的马百娟

用导演郑琼的话来说:那里的人都像蚂蚁一样讨生活。

马百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去打工,每个月挣1000块,给家里买面,因为面不够吃,还要挖水窖,因为没水吃。”

或许这是她当时能表达出的最真实的想法,她想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己,同时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十年前,在马百娟有书读的日子里,她勤奋努力,每天干完农活,然后读书,写作业。从她的眉眼里透着对当下的满足和未来的希望。

几年后,那个读着课本,眼睛明亮,藏不住笑意的;那个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到十几里外的小卖部买作业本,在回家的路上欢快地挥舞着双臂的马百娟消失了。

她变得木讷麻木,看到摄影师的镜头总是躲闪。

家里过上了“好日子”,15岁的马百娟却不能上学了。她尝试去酒店求职,因为年龄太小,不会使用电脑被拒绝。

她放弃了挣扎,屈服于现实,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马百娟嫁给了她的表哥。她逃不出封闭的世俗观念,逃不出思想落后的环境。

她的命运应了他父亲的话,女娃娃除了嫁人,再没有别的出路。终归是别人家的人,书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

15岁辍学、16岁结婚、生小孩,操持家务,赡养父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或许是她最好的人生,但那个说好要去北京上大学的女孩去哪里了呢?马百娟的命运代表着一部分人。


她是多么渴望读书?

二、洒脱的北京女孩

袁晗寒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姑娘,家庭条件优越。同样16岁的她在央美附中上学,不仅留级,但有几门课不及格,不得不休学。

17岁就辍学的她,用看书和看电影打发时间,马百娟的生活对于她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实在无事可做,她租下一间铺面,租金是两万。她母亲说,就当这些钱交学费了。但小酒吧没有开多久就倒闭了。

2012年留学德国,她在国外的日子依然悠闲自得。回国后,她选择了去上海美术馆实习。之后,她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家里人对她的态度只要喜欢就好。


后人兜底的北京女孩

对于这样一个出生在富足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亲没有给她设定任何人生道路,所以她活得洒脱自在,她的父母对她给与了足够试错的成本,她才能够敢于不断试错。

开酒吧,留学,上海实习,开公司。

正如导演郑琼所说,多数时间面对的是“无聊”这个最大的敌人。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成为怎么样的人,但她知道有父母亲在为她兜底,所以她敢调侃自己说只要不会饿死就行了。

换做马百娟,她也不敢如此说。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一家人。袁晗寒的命运代表着一部分人。


袁晗寒

三、奋斗的小镇青年

徐佳出生在湖北一个城中村,全家的生活开销是母亲一个人做工维持。

他已经参加过两次高考了。

这次考试成绩还是497,和第一次考试的成绩一样。离二本分数线还有差7分,他有些不敢相信,但是不得不接受事实。

回家询问母亲,她态度很坚定,复读,没有别的出路。他的母亲面对镜头这样说,已经这样子,不差那一年,那就赌一年!

她的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的农民工在这座城市讨生活有多么艰难,所以始终坚信读书有用,知识改变命运,即便生活艰辛,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


思考人生的徐佳

复读的日子对于他来说,紧张焦虑,压抑苦闷,甚至想过轻生。他没得选择,只能继续埋头苦读。他没背景、没家境、没关系、没金钱,必须要更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或许他的努力感动了上苍,幸运来临。徐佳考进了湖北工业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轻松而短暂。毕业、工作、结婚,他跨越了父母亲那个靠苦力讨生活的阶层。

十年过去了,徐佳买了房子和车子,终于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或许他从一开始就明白他必须比别人走得更稳。

在他们三个人之中,徐佳是唯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在袁晗寒和马百娟之间的徐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大多数的人。

或许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但庆幸的是他一直努力着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出路。徐佳的奋斗史正是中国当下大多数孩子的真实写照。


徐佳

小结

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到过的电视剧《血色浪漫》里一个片段。

在陕北农村插队的钟跃民

一个放羊娃。

“你放羊为了啥?”

放羊娃说:“攒钱。”

“攒钱为啥?“

“长大娶媳妇。生娃。”

“生完娃呢?”

“再攒钱,给娃娶媳妇。”

一个小孩如何知道这些?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父辈或者祖父辈的思想灌输下设定了自己的人生。马百娟真是如此。


充满了无奈

她命运是一个悲剧。这一切似乎早就注定的。马百娟的父亲认定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女孩。

女孩子始终是别人家的。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封闭的山区,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思想封闭固化。不仅仅是他们家如此,整个村子的大多数父辈都持有这种观念。

因为在影片中和她聊天的两个女孩,几乎和她年龄相仿。但她们已经挺着肚子,在谈论孩子、讨论谁的肚子大。所以父亲剥夺了她尝试改变命运的机会,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马百娟,徐佳和袁晗寒要幸运的多。

徐佳在两次高考失败之后,他的母亲依然支持他复读。因为她笃信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徐佳最后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知识真的改变命运

而袁晗寒休学后,她母亲依然没有放弃她,没设定她的未来。只要她愿意去尝试,为她创造一切机会。她之所以能如此个性洒脱,无拘无束,那是因为父母亲在前面为她负重前行。

有人说,下雨的时候,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奋力奔跑。

袁晗寒是“有伞的孩子”,而徐佳和马百娟属于“没有伞的孩子”。徐佳是幸运的,他最起码还可以奔跑,但马百娟连跑的机会都被剥夺了。被贫穷剥夺了吗?不是。

贫穷是可怕,但它对于我们影响是暂时的。而那些落后的世俗的观念和思想对人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代人。

做为父母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选择人生出路的权利,给孩子足够的试错机会,支持和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才不会受命运摆布,有尊严地活着,并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