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那麼我們的命運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嗎?

答案顯然不是。

如果知識不能改變命運,讀書還有用嗎?

貧窮對於一個人的人生有何影響?中國導演鄭瓊2009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

她跟蹤拍攝了三個孩子十年間的人生軌跡。

他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家庭。或許這部記錄片能給我一些答案。


紀錄片《出路》

一、絕望的農村女孩

馬百娟,出生在甘肅會寧縣一個極度貧寒的低保戶家庭。父親是農民,母親是智障。哥哥14歲便出去打工。一家人擠在簡陋的窯洞裏。

馬百娟10歲了,從沒上過學,他父親在學校校長几番勸說下才同意她去上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去上學的日子,馬百娟什麼活都幹。

打水、做飯、種地、收莊稼、餵豬等樣樣都需要她去做。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封閉的小山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馬百娟沒得選擇。


可憐的馬百娟

用導演鄭瓊的話來說:那裏的人都像螞蟻一樣討生活。

馬百娟在作文裏這樣寫道,“長大後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裏買面,因爲面不夠喫,還要挖水窖,因爲沒水喫。”

或許這是她當時能表達出的最真實的想法,她想通過努力讀書改變自己,同時改善家裏的生活條件。

十年前,在馬百娟有書讀的日子裏,她勤奮努力,每天干完農活,然後讀書,寫作業。從她的眉眼裏透着對當下的滿足和未來的希望。

幾年後,那個讀着課本,眼睛明亮,藏不住笑意的;那個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到十幾裏外的小賣部買作業本,在回家的路上歡快地揮舞着雙臂的馬百娟消失了。

她變得木訥麻木,看到攝影師的鏡頭總是躲閃。

家裏過上了“好日子”,15歲的馬百娟卻不能上學了。她嘗試去酒店求職,因爲年齡太小,不會使用電腦被拒絕。

她放棄了掙扎,屈服於現實,被動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馬百娟嫁給了她的表哥。她逃不出封閉的世俗觀念,逃不出思想落後的環境。

她的命運應了他父親的話,女娃娃除了嫁人,再沒有別的出路。終歸是別人家的人,書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

15歲輟學、16歲結婚、生小孩,操持家務,贍養父母,一眼就能看到頭的人生,或許是她最好的人生,但那個說好要去北京上大學的女孩去哪裏了呢?馬百娟的命運代表着一部分人。


她是多麼渴望讀書?

二、灑脫的北京女孩

袁晗寒是一個地道的北京姑娘,家庭條件優越。同樣16歲的她在央美附中上學,不僅留級,但有幾門課不及格,不得不休學。

17歲就輟學的她,用看書和看電影打發時間,馬百娟的生活對於她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實在無事可做,她租下一間鋪面,租金是兩萬。她母親說,就當這些錢交學費了。但小酒吧沒有開多久就倒閉了。

2012年留學德國,她在國外的日子依然悠閒自得。回國後,她選擇了去上海美術館實習。之後,她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家裏人對她的態度只要喜歡就好。


後人兜底的北京女孩

對於這樣一個出生在富足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親沒有給她設定任何人生道路,所以她活得灑脫自在,她的父母對她給與了足夠試錯的成本,她才能夠敢於不斷試錯。

開酒吧,留學,上海實習,開公司。

正如導演鄭瓊所說,多數時間面對的是“無聊”這個最大的敵人。

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將來成爲怎麼樣的人,但她知道有父母親在爲她兜底,所以她敢調侃自己說只要不會餓死就行了。

換做馬百娟,她也不敢如此說。溫飽問題一直困擾着他們一家人。袁晗寒的命運代表着一部分人。


袁晗寒

三、奮鬥的小鎮青年

徐佳出生在湖北一個城中村,全家的生活開銷是母親一個人做工維持。

他已經參加過兩次高考了。

這次考試成績還是497,和第一次考試的成績一樣。離二本分數線還有差7分,他有些不敢相信,但是不得不接受事實。

回家詢問母親,她態度很堅定,復讀,沒有別的出路。他的母親面對鏡頭這樣說,已經這樣子,不差那一年,那就賭一年!

她的母親深知沒有文化的農民工在這座城市討生活有多麼艱難,所以始終堅信讀書有用,知識改變命運,即便生活艱辛,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才。


思考人生的徐佳

復讀的日子對於他來說,緊張焦慮,壓抑苦悶,甚至想過輕生。他沒得選擇,只能繼續埋頭苦讀。他沒背景、沒家境、沒關係、沒金錢,必須要更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或許他的努力感動了上蒼,幸運來臨。徐佳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四年的大學生活,輕鬆而短暫。畢業、工作、結婚,他跨越了父母親那個靠苦力討生活的階層。

十年過去了,徐佳買了房子和車子,終於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或許他從一開始就明白他必須比別人走得更穩。

在他們三個人之中,徐佳是唯一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在袁晗寒和馬百娟之間的徐佳,代表着這個國家的大多數的人。

或許未來還有更多的未知,但慶幸的是他一直努力着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出路。徐佳的奮鬥史正是中國當下大多數孩子的真實寫照。


徐佳

小結

這讓我想起來曾經看到過的電視劇《血色浪漫》裏一個片段。

在陝北農村插隊的鐘躍民

一個放羊娃。

“你放羊爲了啥?”

放羊娃說:“攢錢。”

“攢錢爲啥?“

“長大娶媳婦。生娃。”

“生完娃呢?”

“再攢錢,給娃娶媳婦。”

一個小孩如何知道這些?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一張白紙。他們在父輩或者祖父輩的思想灌輸下設定了自己的人生。馬百娟真是如此。


充滿了無奈

她命運是一個悲劇。這一切似乎早就註定的。馬百娟的父親認定讀書無用論,特別是女孩。

女孩子始終是別人家的。我們不能責怪任何人,因爲祖祖輩輩生活在封閉的山區,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思想封閉固化。不僅僅是他們家如此,整個村子的大多數父輩都持有這種觀念。

因爲在影片中和她聊天的兩個女孩,幾乎和她年齡相仿。但她們已經挺着肚子,在談論孩子、討論誰的肚子大。所以父親剝奪了她嘗試改變命運的機會,就不足爲奇了。

相比馬百娟,徐佳和袁晗寒要幸運的多。

徐佳在兩次高考失敗之後,他的母親依然支持他復讀。因爲她篤信讀書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徐佳最後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


知識真的改變命運

而袁晗寒休學後,她母親依然沒有放棄她,沒設定她的未來。只要她願意去嘗試,爲她創造一切機會。她之所以能如此個性灑脫,無拘無束,那是因爲父母親在前面爲她負重前行。

有人說,下雨的時候,沒有傘的孩子要學會奮力奔跑。

袁晗寒是“有傘的孩子”,而徐佳和馬百娟屬於“沒有傘的孩子”。徐佳是幸運的,他最起碼還可以奔跑,但馬百娟連跑的機會都被剝奪了。被貧窮剝奪了嗎?不是。

貧窮是可怕,但它對於我們影響是暫時的。而那些落後的世俗的觀念和思想對人的影響不僅僅是一代人。

做爲父母應該尊重每一個孩子選擇人生出路的權利,給孩子足夠的試錯機會,支持和引導孩子通過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纔不會受命運擺佈,有尊嚴地活着,並一步一步邁向自己的理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