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陕西西安张女士一家三代十二口都是硕博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姥爷梁先生是哈工大硕士

大舅是清华硕士

父亲是建大硕士

姑姑和姑父

一个是中文教授一个是数学硕士

还有大姐和姐夫、妹妹和妹夫、张女士本人和丈夫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其他家人的学历基本也都在本科。

但是张女士却谦虚表示:

“都是普通人,主要都是依靠个人努力和长期不懈的坚持。”

网友纷纷点赞,真学霸家族!

提到学霸家族,就不得不提到这么一家人有一个家族,出了多位两院院士:

钱钟韩,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书堂弟)

钱临照,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物理学家、教育家。

钱令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工程力学家,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先驱。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

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穆长女)

……

近现代,钱氏多出“父子档”式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为人处世、教育方法,便是深受钱氏一族的家训、家风影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句用在钱钟书身上,十分贴切。

提起钱基博、钱钟书这对父子,人们往往只知其子而不知其父。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以国语和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成为文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天才”

其实,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也是一名成就非凡的大儒,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文家、文体学家、教育家。

钱基博每读一书,都要摘录、标注,而钱钟书每翻阅钱基博读过的书,必定被写满密密麻麻的注解。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

再比如钱钧夫、钱学森父子钱学森建树甚高,备受赞誉,这和优良家风不无关系,

他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回忆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右二为钱钧夫

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钱均夫根据家训专门为其写了庭训:“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寥寥数语,千年家风,已了然。

钱氏的后世人才中,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便是钱氏的家风。

家风

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思想往往决定了家庭的价值观。父母的言行引导了整个家庭的风气,这风气就是家风。

良好的家风对下一辈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们出门在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那什么是好的家风呢?

1、高尚的精神情趣是好家风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

有些父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比如抽烟、喝酒、赌博……

父母可以用看书,赏花,听音乐等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孩子身临其中,也必然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2、浓厚的学习气氛是好家风

“文风”是家风中的重要一种,是培养孩子性情的、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

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智的追求。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建立学习型家庭。无论父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父母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

那么,秘密在哪儿呢?

还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3、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好家风

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家庭成员间都应注意情感的投入,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互。

另外,家庭中不能没有歌声和笑声。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家庭中必须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有些父母担心与孩子嬉笑打闹有失“家长威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与孩子在一起欢乐地游戏,有助于调节两代人的感情,父母如果总绷着脸,孩子反而会敬而远之。

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先生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或许,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