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寂已久的台湾女艺人张庭突然上了热搜。

原因是她“怼”了网友。

女儿林家菱的照片遭公司员工曝光,网友们纷纷吐槽林家菱肤色黑,“长相和妈妈相差甚远”。

爱女心切的张庭得知后,特地开直播视频为女儿发声:

“请你们不要嫌弃我的女儿,我女儿喜欢小麦色OK?她是国际范。”

乍一听,妈妈的“护女宣言”着实霸气。

其实身为公众人物,要冒着被攻击的风险跟“黑粉”抬杠,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身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无情地嘲讽、恶意评论,心里肯定难受介意。

然而,要如何应对这种情景,是每一位父母要不断学习的功课。

毕竟在恶意面前,父母“护子”的一言一行将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01

父母的“刚”,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教育专家尹建莉分享过这样一个经历。

女儿圆圆在上四年级后,总受到班上一个小男孩的欺负。

对方坐在女儿后面,上课喜欢揪她的的辫子,下课喜欢扔的课本,甚至还会把她推倒。

一开始,女儿回家投诉抱怨,尹建莉觉得孩子年纪还小,未必会构成心理伤害。

直到“欺负”行为越来越过分,还有“骚扰”行为,尹建莉决定要去“会会”对方。

小男孩第一次见到尹建莉时,多少有些忌惮,但很快就变成不屑和挑衅。

这时“尹建莉”并没有“放过”对方,而是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告诉对方:欺负人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犯。

同时,她还答应“借书”给小男孩,希望能做好约定和保证。

如此智取,小男孩终于都没有再欺负女儿了,女儿渐渐从“被伤害”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经历这件事后,尹建莉有感而发。

在她看来,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让孩子意识到,原来父母很在意自己遇到的问题,愿意为他出面解决。

看到父母为自己“刚”一把的孩子,内心一定充满安全感。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余欢水的儿子余晨因保护同学和别人大打出手。

接到老师的紧急通知后,余欢水第一时间赶到学校,结果却听到老师口口声声对儿子的指责。

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他没有想着息事认怂,而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老师:

“作为老师,我觉得你还是要调查清楚的。”

即便老师有诸多借口为自己辩解,可在那一刻,余欢水的“刚”就是儿子的一颗定心丸。

孩子知道自己做的没错,大大降低了内心的自我否定感,也知道父母是自己的守护神。

《不成熟的父母》中有句话:“有人关注自己、有人值得依赖是孩子体会到安全感的基础。”

懂得为孩子出面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他们身上的爱,亦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02

护子有原则,孩子未来才有底线

有段时间,黄多多成为众矢之的,一直被骂。

染头发、打耳洞、穿着成熟、健身……不管她做什么,每一件事都被贴上“叛逆”、“早熟”的标签。

甚至有人大放厥词,觉得孩子三观不正,想红想疯了。

面对这些恶评,爸爸黄磊“坐不住”,直言道: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我要教会她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我不喜欢摆爸爸的架势,在我看来,亲身示范,让她身临其境地体会更好。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

看,他清楚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不惜和略带偏见的“恶评”对抗。

在这种有原则有分寸的保护下,黄多多活成了许许多多孩子羡慕的样子。

不但没有变成别人口中叛逆的不良少女,相反,她的人生格局越来越大。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钢琴、厨艺手工、表演翻译样样精通……

有父母在前头为自己保驾护航,孩子一定有样学样,知道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懂得辨别攻击与善意。

有位知乎网友称,最大的幸运就是拥有很爱护自己的父母。

小时候他很调皮捣蛋,考试成绩也不好,是老师口中的“坏孩子”。

可在一次家长会上,他亲耳听到妈妈说:

我觉得我孩子不坏,他读书不好,但动手能力很强,做的小泥人栩栩如生;虽然是淘气了点,但没有坏心眼,别人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去帮。”

妈妈那番肯定,一下子戳中了他的心。

本来总被老师否定的不自信,全没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可取之处,只管走自己的路,有父母的保护就好了。

如今他成为了一名行业顶尖设计师。

别人羡慕他的成就和能力,只有他知道,这一切跟父母的尊重、无条件的爱有关。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父母的善意保护;孩子的格局,来自于父母的悉心引导;孩子的未来,来自于父母的谋篇布局。

只有父母在孩子难辨是非对错时,为孩子立下了捍卫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孩子才会在日后不畏风浪,勇敢地踏上成就自己的自由之路。

03

护犊之心,父母皆有之。

想要做好“护子”的底线,智慧父母一定懂得这三个原则:

第一,考虑孩子的感受,切忌“反应过度”。

前不久,上海某小学的两名家长因孩子间发生的小摩擦,沟通未果出现口角,最后演变成在家长群里“约架”。

次日一早在校门口,其中一个家长拿着U型锁把另一个家长的头敲破了,导致对方流血送医,造成了“一个进局子一个进医院”的悲剧。

难道两个孩子间有多不可调控的矛盾吗?

据网友称,他们在发生摩擦后,一下课俩人又像朋友玩到了一起。意思是,孩子根本不把矛盾当回事,是家长反应过度了。

其实在保护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拿捏好分寸。

不是任何看似有伤害的事,都需要自己去参与干涉。

有些问题,孩子未必会当一回事,这就需要父母去关注和判定。如果孩子都不在乎,父母就没必要小题大做。

如果孩子因此感到自尊心受损或有挫败感,父母的“仗义执言”一定是他最好的“尚方宝剑”。

第二,就事论事,不言过其实。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的爸爸就做了很好的示范。

当女儿和社区里的孩子打架后,对方家长怒气冲冲上门算账。李爸不慌不忙,按捺住自己的脾气跟对方讲道理:你看,我们家的孩子也被打了。

言下之意是,自己也心疼孩子,但打架都有错,扯平了。

真正厉害的父母,不是凡事为孩子“强出头”,而是他知道事情背后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正确解读后,给孩子一个交代,也给他一个爱的支持和保护。

就事论事,就是不让问题激化升级,而是一码归一码,理智又克制的“守护孩子”。

第三,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维护孩子。

之前有位家长,因儿子被同学“嘲讽”说穿假鞋,结果就在校门口蹲点,逮住儿子的同学一顿打。

结果对方被打到“寰枢关节半脱位”,要入院观察治疗。

像这种“激情式”护子,真是害人不浅。明明自己是受害方,却因为冲动成了施暴者。

只是为了打击报复、发泄情绪的“护子”,一定不可取。

要知道,父母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效仿的标准和模板。

所以,“护子”有原则,孩子才有真正的安全和幸福。

心理学家卫·凯尔凯特说过: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根和翅膀。”

做父母的,一定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足他庇护,让他有安全感,和直面问题的自信。

越有原则和底线的保护,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明事理辩是非的素养之人,在处理冲突和矛盾时有智慧有担当。

记得,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总需要父母的引领和教导。

护子不延迟,才能给足孩子内心安稳和淡定;护子不过度,才能教导他何为底线和原则。

张弛有度的“护子”,是父母一生最该研习的必修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