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光小房子

如果说2019年有那部剧火了半边天,那就不得不提《陈情令》,而这部剧中,肖战和王一博成了最佳CP。

我有一个非常佛系的朋友,曾经是不谈恋爱,不追星,因为追了这部剧,疯狂的喜欢上了这两个明星。

现在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给偶像打榜,那种疯狂,真的超乎我的想象。

直到我看了《这就是街舞3》,以为王一博之所以能当上导师是因为他太红了,但后来才发现他在街舞方面,是真正的实力派。

作为一个妈妈,我下意识地想知道王一博的父母是怎样培养他的,他又是如何找到了自己热爱,并为之坚持的。

此前,我看过一个节目《你说的都不对》,就类似于一个辩论节目,其中有一期的辩题是: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是正确的教育观吗?

两位辩手分别是,考研名师张雪峰老师和经济学家殷储老师。对,后者就是最近怼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演讲的那位老师,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

张雪峰老师认为: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孩子,不用攀比,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出发。即便是孩子选了冷门专业,他也会接受。他希望自己当下的投入,能够换来的是孩子的快乐。

殷储老师认为:他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报辅导班什么的要根据家庭状况来决定,孩子的未来,要靠父母来规划才更安全。

当然有人赞同张雪峰老师,也有人站殷储老师。

但从王一博的采访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父母已经帮他筹划好了未来,他小时候是对什么感兴趣,就去体验什么,就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会被父母责骂。

他说自己小时候学过街舞,吉他,素描、国画、蜡笔画,学一段时间,就放那了。

不得不说,孩子就是这样,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开始只是体验和感知,只有试了,他才知道自己对这件事有没有感觉。

但很多父母给孩子报班的前提是,这个能不能促进学习,这个对未来高考有没有什么帮助,对将来就业有没有好处。

实用主义的思考方式,虽然没有什么错,但却抹杀了孩子好奇的天性。

王一博小时候体验了很多兴趣班,街舞就是他的热爱之一。

小时候,他因为有心肌炎,患这种病并不适合做剧烈运动,但他热爱呀,就会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我们时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坚持到底,就赢了。但倘若内心对所做的事情,没有丝毫的热爱,那种呲牙咧嘴的坚持,肯定难以持久。

毕竟,现在和我们父母曾经的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更希望孩子的人生不要那么苦,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同时能够赚到钱。

为了能够跳街舞,王一博开始配合医生治疗心肌炎,每天要打八瓶吊针,治疗一段时间后,他又重新开始学跳舞。

暑假期间,他能从下午一点,一直跳到晚上9点,根本不嫌累。

当然,我们不一定都有王一博家的财力,但多数家庭,带孩子体验各种兴趣班,让他们选出一个或两个自己想坚持的事情,这样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王一博在采访中多次感谢自己的家人:

心理学家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说:专注力的基础源头是内心稳定地住着爱自己的人。

王一博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这些成就,跟父母稳定的支持和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王一博14岁的时候,参加全国的街舞大赛被选中,被送到韩国做练习生,对练习生有了解的都知道,很苦,但他坚持下来了。

18岁就作为UNIQ的成员之一,正式出道了。

一个初中的孩子,他的父母真的就这样,放孩子出去了。在很多人眼中,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吧。

毕竟很多初中的孩子,父母还要接送呢。

孩子的发展,其实需要空间和时间,父母倘若一直在身边指指点点,他们就无法真正深入地探索。

李雪老师说,她童年并不幸福,但有一件事很好,就是爸妈不管她地学习,她学习的时候,没人打扰她,她自己探索着,慢慢的有了快速掌事物逻辑的能力。

这里就给父母提了一个要求,倘若孩子在研究某个东西,深夜玩乐高,或是聚精会神的看着书,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专注时间。

正如尹建莉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