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常常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找上小宝宝。

许多家长似曾相识的场景:小婴儿感冒了,或者呛了一次奶之后不久,就出现反复抓挠耳朵、哭闹不休、高烧甚至出现耳朵流出脓液。也有大一点儿的孩子去游泳之后,告诉家长耳朵闷、嗡嗡响、听不清声音。家长带孩子去医院,都告知为“分泌性中耳炎”。

家长们都感到很郁闷:孩子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中耳炎了呢?

儿童是各型中耳炎的好发人群,由于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也容易忽视,继而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

什么是慢性中耳炎?

通俗地说是中耳被“压迫”就成了中耳炎。

我们的中耳,是位于外耳道鼓膜深处的一个含气的空腔。它平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只在前下方通过叫做“咽鼓管”的器官与鼻腔相连。

但是,中耳里的空气也是在不断消耗的。在我们打哈欠或者吞咽的时候,咽鼓管就会短暂地开张,这样的话,空气就可以通过鼻腔进入中耳,以保证中耳里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是一致的。

当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气体输送不及时或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中耳里的压力产生一种负压状态。

在这样的负压状态下,中耳里黏膜内的血管壁通透性就会增加,血清就会从血管里渗出,导致我们平时说的分泌性中耳炎。

为何孩子更易得中耳炎?

首先是儿童的体质比较差,比较容易感冒,这样的话,一些病毒、病菌就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进入到中耳里面去,导致炎症的发生。

其次,咽鼓管本身的结构在儿童期比较短、平,鼻腔里的一些例如鼻涕之类的脏东西,毫无障碍地就能通过咽鼓管跑到中耳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三,因为儿童咽鼓管本身的软骨弹性比较差,咽鼓管比较容易塌陷,容易使中耳处于会变成中耳炎的负压状态。

此外,一些儿童期的疾病也很容易导致中耳炎,比如感冒、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都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还有一些先天的畸形,比如唇腭裂也容易导致中耳炎。因为唇腭裂会导致咽鼓管开张的一些肌肉的功能缺损,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继发中耳炎。

如何知道孩子得了中耳炎?

根据儿童发病的时期,我们会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发病3周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3周~3个月;

*慢性期:发病3个月以上。

在中耳炎急性期发作时,如果是不会说话的孩子,会出现夜间疼痛、哭闹、抓耳朵这样的表现。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孩子对声音不敏感,比如开电视的时候声音要放很大,或者在游戏、玩耍的时候,家长叫他他不理会,注意力也不集中。

如果是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可能告诉爸妈自己的耳朵发闷、发堵,有时候捏着鼻子鼓气或者咽水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一些,一下子就听清了。

还有的孩子会告诉家长自己有耳鸣,耳朵里有气泡的声音或者嗡嗡响的声音。

但是如果孩子只是单侧中耳炎,有的孩子就不会描述,或者说无法准确描述。因此,还是需要家长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因为,如果中耳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转成慢性,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

中耳炎这么烦,怎么预防?

关键是增强免疫力、擤鼻涕姿势要正确!

1、由于儿童时期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最大的诱因,那么我们平时就要尽可能帮助孩子预防感冒。让孩子锻炼好身体,家长辅助调理好孩子的身体,增强他(她)的体质。

2、有的家长喜欢堵着孩子的两边鼻孔让孩子使劲擤鼻涕,这个姿势是不对的,一定要让孩子堵住一边的同时,擤另外一边的鼻涕,然后再换过来。

但是,当孩子的鼻孔里都是脓鼻涕很难擤出来的时候,就不要让孩子再使劲了,否则很容易将脓鼻涕冲到中耳里去,造成中耳的感染。

3、吸烟是造成孩子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很大的危险性因素,尤其是二手烟。

#家装情报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