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先锋禹国刚: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建立 感恩改革开放时代

人物名片:

亲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获评“改革先锋”

禹国刚,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同步实现“四化”,并在深圳股市遭遇成立以来的首次特大股灾期间,以其为代表的管理层组织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禹国刚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发展的历程。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禹国刚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2020年10月14日,禹国刚当选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40人之一。

建圳感言:

“深圳早期是“先行先试”,现在叫“先行示范”,早期叫“杀出一条血路”,现在叫“探索一条新路”,深圳再次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所以要继续发扬当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在双区建设中取得新的成就。”——禹国刚

在禹国刚家的客厅墙面,挂着四张精心装裱过的相框,里面诉说着深交所和年轻中国股市成长的故事。禹国刚给每个相框精心编排了主题,分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深、沪证交所集中交易肇始日”“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等。禹国刚不仅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成长发展阶段的见证者,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探索者。

年近不惑揣600元闯深圳

成为首批赴日学习证券留学生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自此,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城市,奋力改革攻坚,不断对外开放,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拓荒者。出生在陕西安康的禹国刚,毕业于陕西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禹国刚的一位广东亲戚写信劝他到深圳。当时,禹国刚已过而立之年,但信里一句话打动了他:“你别看现在的深圳很荒凉,但它未来可能是‘中国的旧金山’。”

1981年春天,年近不惑的禹国刚变卖了家里一台三洋收音机和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带着所得的600多元钱和一家四口,从“黄土高坡”来到深圳改革开放热土。“刚到深圳时,从罗湖火车站到现在的福田中心区,尽是荒地和臭水沟,一条连名字都没有的小路,后来这条路经过不断地开阔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深南大道。”从那一年开始,禹国刚在深圳迎来了人生中一次次的重要机遇。

禹国刚说,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全国青联决定选派两名懂日语和金融证券基本知识的青年,到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1983年,他被深圳团市委推荐前往广州参加选拔考试,禹国刚凭借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的留学生。留学期间,他学习积累了大量证券和证券交易的理论和实务。

筹建发展深交所

退休后支持中国股市文化传播

学成归国的禹国刚,回到了深圳。几年后,深圳提出创建资本市场,并于1988年11月成立了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禹国刚出任专家小组组长。他带领专家小组翻译200多万字外文资料,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借鉴写成对应的汉语资料33万余字。经过各方专家10多次论证定稿,一本《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出炉,因封面是蓝色,也被称为“蓝皮书”,这是新中国第一本证交所“蓝皮书”,也成为打造深交所的“蓝图”。

“开业钟声一响,那一刻,我红了眼眶。”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开始集中交易的证券交易所,禹国刚回忆称这注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之一。“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开始集中交易,就是深圳进行的大胆的探索。现在想起来,当时整个开业过程很不容易,这是一件‘吃螃蟹’的事情,有很大的风险,工作是在内心的煎熬中推进。当时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往前走,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后来交易非常顺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有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改革者的感受。”禹国刚回忆说。

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禹国刚等人大力推进创新。1992年至1993年间,禹国刚担任深交所法定代表人。在他的主持下,深交所实现了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发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更解决了存在许久的黑市买卖、效率低下、人为操纵等问题,为深交所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禹国刚已年过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记忆力尤其出色。在谈及深交所的创建历程时,他仍饱含着与当初一样的激情。他说,深交所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深圳资本市场,就无深圳的今天。”令他感到自豪的是,自己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能够在时代给予的机遇中,为深交所的创建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表彰禹国刚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年过古稀的禹国刚,近乎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变迁,并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发展的历程。在他眼里,深圳精神最独特的魅力便是“敢闯敢试”,进入“不惑之年”的深圳,仍有崭新的使命。“深圳早期是‘先行先试’,现在叫‘先行示范’,早期叫‘杀出一条血路’,现在叫‘探索一条新路’,深圳再次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禹国刚说,他见证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奇迹,也期盼着深圳在时代的大潮中奔腾不息。

对话禹国刚:“见证30年资本市场,感恩改革开放的时代。”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来深圳?

禹国刚:当时在深圳的亲戚写信给我,称深圳未来大有发展,然后我一看深圳没有冬天,而我是个怕冷的人,就凭这一点我就毅然决然来了。

记者:您还记得最初来到深圳时的第一印象

禹国刚:刚到深圳时,从罗湖火车站到现在的福田中心区,尽是荒地和臭水沟,一条连名字都没有的小路,后来这条路经过不断地开阔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深南大道。

记者:当时是缘于什么契机,开始证券行业结缘

禹国刚:我是学日语专业的,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爱华电子公司担任党委秘书兼日语翻译。在业余时间我会广泛阅读,有次借阅了一本关于金融证券的书,由此打开了对金融领域认知的大门。

1983年,根据全国青联工作安排,决定选派两名懂日语、通金融的青年到日本学习证券知识。招考小组来到深圳找适合的青年,我经过重重关卡的考试后,凭借良好的成绩,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的两名留学生之一,这是我来到的深圳后遇到的一次宝贵机遇,我也非常珍惜那次学习机会,在日本期间积累了大量证券市场知识,这也客观地为深交所的筹备建设打下基础。

记者:后来您见证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诞生,能谈一谈这段经历吗?

禹国刚:1988年,深圳在资本市场的试验探索中先行一步,深圳市政府成立“深圳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我受命担任领导小组下属专家小组组长,具体负责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

成为专家小组组长后,我和团队起草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交易程序及清算制度》等规章制度,共计30多万字,经过各方专家进行十多次论证定稿,形成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这成为筹建深交所的蓝图,也被喻为新中国第一部打造证券交易所的“蓝皮书”。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大厅里敲响了开业的钟声。

记者: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集中交易,您当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

禹国刚:深交所在1990年12月1日开始集中交易,在当天9点04分,出现了第一笔交易,我们当时还拍了一张纪念照片。在第一笔交易成交之前,我的心一直是很激动的,就像等待着小孩要咕咕坠地,然而又担心会不会顺利的那种心情。

记者:您在深交所主持工作期间,您为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做出了哪些探索?

禹国刚:1992年至1993年间,深交所实现了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简称为“四化”。交易电脑化和运作无大堂化是借鉴纳斯达克的,交收无纸化是学习新加坡的,而通信卫星化则是深交所最先发明的。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发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更解决了存在许久的黑市买卖、效率低下、人为操纵等问题,为深交所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直至今天,深交所的技术仍处于全球同行领先地位。

记者:您曾说没有深圳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没有深圳的今天,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

禹国刚: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市场的融资是一种血液,有这么大的资金支撑着深圳的高新科技发展。我认为资本市场和高新科技企业,就像深圳的两只轮子,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是良性循环。那么,由于深交所的驻地在深圳,所以深圳又有了近水楼台般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深圳证券市场应该如何再出发?

禹国刚:深圳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成就了深交所,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序幕。未来,深圳经济特区应继续发扬当年的精神,充分用好中央给深圳的授权,加速推进市场化改革,把资本市场建设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有吸引力,把深交所办成一个创新资本的中心和世界一流的资本证券交易所。

记者:您获得“改革先锋”的称号,对于这个角色,您有什么特殊感受?

禹国刚:深交所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幸运的是自己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能够在时代给予的机遇中,为深交所的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我们这代人是很幸运的,所以我非常感恩党的领导,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感恩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放手让我们去干,感恩我们的团队齐心协力,我不过做了我该做的事,尽了我该尽的力,成绩归功于党和人民。

记者:在退休之后对中国证券业发展还做了哪些工作?

禹国刚:退休以后我仍然没有离开证券业,我协助龙岗区建设“证券山公园”,不遗余力支持中国股市文化传播。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创新,深圳未来还将大有可为。

统筹:郭锐川

文:蔡宇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