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流言”榜發佈

新華網海口12月4日電(李楠) 2020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

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謠言的出現頻率和傳播熱度較往年處於低位,截至11月底,共監測到相關謠言54種(同類合併後),內容上主要涉及三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容易沾染病毒,喫了會感染;二是食用某些農產品可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類謠言老謠新炒。綜合上述謠言的危害程度、傳播情況,經專家研判、院士點評,遴選發佈《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具體如下:

一、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懺悔書?

謠言概述:2020年2月,一篇題爲《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書!曝光巨大黑幕!》的涉疫情文章突然爆紅網絡,文章以華南海鮮市場所謂市場經營戶的口吻爆料市場內存在大量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據統計,這篇粗製濫造的謠言帖,收穫了千萬次的閱讀量,一些人對其中渲染的水產經營亂象深表擔憂,甚至連水產品都不敢喫了。經確認,謠言中的所謂“事發地”和“當事人”均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沒有任何關係。事實上,2016年端午前後網絡中即出現類似傳言,當時所謂的懺悔人是“寧波餘姚人徐翠芹”。據查,當時寧波餘姚市場監管部門對轄區內相關市場進行了檢查,並未發現網傳情況,且當地市場並未查到叫“徐翠芹”的經營戶。2017年上半年,網絡中再次出現類似“懺悔書”傳言,只是作者成爲福州倉山人鄭國強,其餘表述內容基本相同。解放日報等媒體及時對傳言進行了澄清,並邀請有關專家就黃鱔、蝦蟹等水產品使用避孕藥問題進行了科普解讀。本次謠言接疫情熱度蓄意“張冠李戴”“老謠新炒”,公安機關已及時出手,一舉揪出該謠言背後的平均年齡僅19歲的“網絡水軍”團伙。

二、櫻桃大個全靠膨大劑?

謠言概述:2020年6月,網傳一段關於大櫻桃的視頻,視頻中說,市面上的大櫻桃99%都使用了膨大劑,大櫻桃使用膨大劑後果個翻番、果核無仁、早熟(可提前約半個月上市)。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櫻桃的果實大小與品種有關。目前生產上主栽的大櫻桃品種,平均單果重大多在6克至12克,一些品種的最大果重均在13克以上,謠言視頻所說的“12克、13克是大櫻桃的果實生長極限”並不成立。目前,在我國露地櫻桃園不使用膨大劑,只有個別大棚櫻桃園使用膨大劑,以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個。而且,膨大劑不是催熟劑,其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進而增大果個,而不是促進果實成熟。櫻桃上使用的膨大劑都是微毒或低毒的,不會對櫻桃產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造成風險。

三、98%的黃瓜都是用了藥?

謠言概述:2020年中旬,網絡傳言98%的黃瓜都是用了藥,黃瓜尖兒有突起就是打藥的;黃瓜刺兒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黃瓜尖兒有突起現象的確可能使用瞭如2,4-滴和氯吡脲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但應正確認識植物生長調劑的作用和風險。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對黃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食用施用過2,4-滴或氯吡脲的黃瓜是安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般都是低劑量使用,如果使用不當易出現畸形果,甚至出現相反作用,因此在果蔬產品中殘留極低,對消費者來說食用安全風險很低。此外,黃瓜果實帶刺的現象,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爲是黃瓜新鮮程度的一個外觀表徵。但黃瓜果實是否帶刺、帶刺多少,主要取決於黃瓜的品種特性,與植物生長調節劑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四、讓鍾南山院士哭泣的速生雞?

謠言概述:2020年初,微博、微信及多家短視頻平臺中大量出現一則關於“速生雞”的視頻。上述視頻多在標題中冠以鍾南山院士的名義進行傳播。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本次謠言傳播所用視頻系2012年12月18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內容,部分自媒體賬號在傳播中有意刪減了新聞的頭尾,並冠以諸如《剛剛鍾南山最新發布消息!雞肉!雞肉!難怪病痛越來越多!》《鍾南山:“速生雞”!難怪得病的百姓越來越多!》等類似聳人聽聞的標題。實際上,視頻內容與鍾南山院士並無任何關係。部分消費者對肉雞的生長速度還停留在傳統土雞生長速度的認知階段,認爲肉雞就應該養殖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長大出欄。因此,對現代肉雞40天能長到1.5-2.5 公斤難以置信。

五、瓜蒂突起的西瓜是催熟的?

謠言概述:2020年,網絡中多次流傳“市售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的西瓜就是用藥了”的說法。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當前,市售西瓜絕大多數是自然成熟,設施、地域等栽培調控可實現西瓜週年自然成熟上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無催熟的必要性。在先嚐後買的市場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農自毀銷路的做法。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屬於西瓜品種特徵形態,除少量受發育中各種條件影響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種特徵形態。將個別畸形西瓜說成普遍現象,並通過媒體廣爲傳播,是誤導消費者的行爲。即使催熟西瓜使用乙烯利,抑制內源生長素的合成,促進果實成熟,也未見有改變西瓜形態的報道。

六、我們喫的是“假大米”?

謠言概述:2020年2月,一條《“塑料大米”的製作過程,我們喫的是“假大米”》的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瘋傳。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 “塑料大米”是近幾年的“老謠言”,已被多次闢謠。視頻中是在製作塑料顆粒,方便運輸,並不是在製作假大米。而且,塑料的價格比大米也要高上許多,造假者不存在以塑料顆粒替代大米的動機。

七:皮紅肉青的番茄是打藥所致?

謠言概述:2020年6月,網絡傳言西紅柿囊肉分離是打藥了,顏色泛紅但較硬就是打藥的。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囊肉分離”“皮紅肉青”反映的是番茄的成熟度,不是食品安全問題。番茄呈現紅色是番茄紅素積累的結果,伴隨着番茄的逐漸成熟,番茄紅素由外向內逐漸累積。未完全成熟的番茄才表現出“囊肉分離”“皮紅肉青”的現象。番茄果實有果皮薄、含汁液多、怕擠壓的特點,如果採摘完全成熟的番茄,在運輸過程中內部組織變軟、容易破裂。爲了保證一定的貨架期,長途運輸的番茄一般在未成熟時採摘,成熟度低,青的部分較多。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催熟未成熟的青番茄,青番茄會不斷着色,在未完全進入成熟階段而成爲“囊肉分離”“皮紅肉青”番茄。

八、湖北農產品感染“新冠病毒”?

謠言概述: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關湖北農產品安全性的質疑很多,甚至有傳言稱“湖北大米不能喫了”,茶葉、柑橘也先後中招。3月初,《中國經濟週刊》報道湖北農產品存在大量滯銷情況,一些消費者擔心來自湖北的農產品會攜帶病毒不敢購買。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新冠肺炎並非食源性疾病,無論是湖北農產品,還是其他食品本身都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的攜帶者或是傳染源。和大多數病毒一樣,新冠病毒也是需要藉助宿主才能複製和自我繁殖。農產品本身並不能成爲新冠病毒的主要宿主。此外,目前證明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人類及其他哺乳綱的動物,爲恆溫動物,對淡水魚類等變溫動物的感染幾率很小。

九、水果打甜蜜素?

謠言概述:2020年6月,一則聲稱“水果發甜因爲打了甜蜜素”“無籽葡萄蘸了避孕藥”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經分析,上述視頻系2016年前後“柑橘打甜蜜素”“避孕藥葡萄”兩段謠言視頻拼接而成。造謠者將兩段視頻前後拼接,模糊時間和地點信息,並在視頻結尾插入煽動性語言,形成了惡性傳播。事實上,在種植環節給水果“打甜蜜素”,這種操作基本不可能,因爲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幾乎不溶於有機溶劑,這使得它很難穿透水果表皮的蠟質層。現在,很多水果喫起來確實比過去要甜了,這是通過一代一代農業科技人員選育的結果,並不是說甜味水果就被添加了甜味劑。此外嗎,由於植物體內缺乏相應的受體以及信號途徑,作爲動物激素的避孕藥無法被植物識別和起效,也就根本無法給植物“避孕”。

十、墨綠的菠菜全因施肥過量?

謠言概述:2020年,有網民發帖稱“近期買到的菠菜綠得發黑,不敢喫,是不是化肥施多了”。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對綠葉菜來說,葉子綠得發黑纔是營養價值高的狀態。綠葉顏色越深說明葉綠素越多,合成的養分越多,營養價值越高。菠菜是一年四季可以種的蔬菜,耐寒性很強,有春菠菜、夏菠菜、秋菠菜和冬菠菜。冬菠菜是在入冬之前播種,冬天休眠,春天收穫的。爲了提高它的抗凍性,菠菜休眠之前的確要施肥補營養,但這是幫助菠菜越冬所必需的措施,其效果就是讓葉綠素含量增加,葉片充分肥大,加強光合作用,以便菠菜積累營養。植物和人一樣,“身體強壯”才能抵抗嚴寒。大棚蔬菜、水培蔬菜的葉片顏色往往會偏淺,原因之一是光照不足,葉綠素不夠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