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疫苗在英國獲緊急使用授權,下週英國人將開始接種

當地時間 12 月 2 日,輝瑞與 BioNTech 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 BNT162b2 獲得英國政府緊急使用臨時授權,成爲首個經過全球 III 期臨牀試驗後獲批的疫苗。預計英國於下週開始可進行第一批疫苗接種,療養院的老年人以及護工爲首批接種人羣,其次是超出 80 歲的老人及醫療衛生人員。

普京要求俄羅斯下週開始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 2 日舉行的多地國防部醫療中心開幕視頻連線期間要求,從下週開始進行大規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普京說,“衛星—V”(Sputnik V)新冠疫苗已生產或將在幾天內生產超過 200 萬劑,這使得大規模接種成爲可能。

美疾控中心研究:去年12月美國或已存在新冠病毒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研究人員新近發現,去年12月一些美國人獻血樣本中已有新冠病毒抗體存在,這意味着那時候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出現,早於美國官方報告首例新冠確診病例的時間。

研究發現98%新冠感染者的抗體可存在至少半年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研究團隊以376名2月至5月感染新冠病毒並最終康復的人爲對象,分析他們感染後半年的血液樣本,發現98%的人體內仍有中和抗體。這是日本首次對數百人感染後半年體內中和抗體情況所做調查。研究團隊打算進一步分析感染後一年體內抗體情況。

《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發布:中國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30年增加四倍

12月3日,新成立的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在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正式發表了首部講述中國人羣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報告指出,全球的持續升溫正對中國每個省份的人羣健康和福祉帶來巨大威脅。

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成功恢復老年小鼠視力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的視網膜細胞進行重編程,成功恢復了老年小鼠的受損視力。研究人員將三個能抹去細胞上表觀遺傳學標記的基因傳遞到小鼠視網膜中,成功恢復了小鼠因衰老導致的視力損傷。此外,該研究還成功逆轉了青光眼所致的小鼠視神經損傷,並恢復小鼠的視力。該研究12月2日在《自然》(Nature)發表。

法國研究團隊測出精細結構常數更精確數值

精細結構常數(α)和光與電子等帶電基本粒子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強度有關,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來自法國的一個研究組對精細結構常數進行了迄今爲止最精確的測量,測量結果爲 α^(-1) = 137.035999206(11),其精度達到小數點後 11 位,相對精度爲萬億分之 81 ,將之前的測量精度提高了 3 倍。精確測量這一數值有助於回答一些基本問題,如暗物質的起源。

應激激素水平升高可喚醒沉睡癌細胞

一項最近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揭示了高水平應激激素喚醒休眠癌細胞的機制。癌症成功治療多年後復發,主要原因是休眠癌細胞被重新激活。該研究發現去甲腎上腺素(一種應激激素)的升高會導致中性粒細胞的激活,進而釋放一種特殊類型的脂質,喚醒休眠中的癌細胞。研究還發現,在小鼠模型中使用 β受體阻滯劑抑制應激激素信號有助於防止癌症復發。

火星上最適合生存的地方在其表層數千米下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認爲火星內部的鈾、釷和鉀等放射性元素能衰變通過產生地熱,能融化冰層產生液態水。他們通過對火星數據進行分析,支持火星在41億年前擁有地熱融冰的條件。但隨着磁場的喪失,它逐漸失去了表層的液態水,而只有在地下幾千米處或穩定存在着的液態水,這也是火星上最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據在線發表於《自然·通信》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關,即艾滋病的病因)。這一突破是在艾滋病病毒研究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將使研究人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開發出治療人類HIV感染的方法。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以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爲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佈了首套高時間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着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與其相關的觀測效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科學家獲得首個兩型結實植物基因組

近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等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獲得了一個高質量兩型豆基因組,是第一個兩型結實植物基因組,爲研究兩型結實繁殖策略提供了重要基因組學資源,爲研究被子植物結實等性狀的演化提供了新線索。

研究揭示蛋雞產蛋後期蛋殼質量下降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單胃動物飼料創新團隊比較研究了產蛋雞高峯期和產蛋後期輸卵管子宮部的轉錄組學差異,揭示了產蛋後期蛋殼力學性下降和超微結構異常變化的分子機理,產蛋後期蛋殼品質營養調控的途徑和靶點,爲解決蛋殼品質這一重大產業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委員會基因組學》。

基因編輯技術創制出高抗性澱粉小麥新種質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定點編輯敲除冬小麥品種“鄭麥7698”和春小麥品種“Bobwhite”中的 SBEIIa 基因,分別獲得了高抗性澱粉的冬、春小麥新種質,爲培育營養功能型小麥新品種提供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

教育部:我國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12月1日,教育部上午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國家教育改革發展情況。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表示,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部:2020年在學研究生總規模將達300萬人

‘十三五’規劃提出,期末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今年將達到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達到60%左右,目前已經超過了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3日表示。

教育部將在高校建一批基礎學科、前沿科學研究中心

“我們國家基礎研究成果較少,也說明我們高等學校肩負的責任是比較艱鉅的。”12月3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了爲推進高校基礎研究採取的具體措施,包括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數學等基礎學科中心等。

京東面向2021屆高校畢業生開啓大規模校招

京東宣佈向2021屆高校畢業生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其中,京東物流招聘超1萬名高校畢業生,以儲備、培養基層管理人才。近年來京東創造了超過2000種工作崗位,備受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產品等衆多專業高校畢業生的青睞。

我國已累計培養25萬多名博士後,125人成爲兩院院士

從近日召開的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週年座談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共設立33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5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25萬多人,期滿出站博士後近15萬人,已有125人成爲兩院院士。

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封裝保存

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爲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山東海陽成我國第5處火箭發射地

12月2日,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簽約儀式在山東省海陽市舉行。海陽市將成爲我國繼酒泉、太原、西昌、文昌之後的第5處火箭發射地,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與海陽市將共建“東方航天港”。

我國研發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成功研發24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該院高克林研究員團隊經過10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研製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該車載光頻標經過1200多公里的長途搬運後,完成了16位有效數字的鈣離子光頻標鍾躍遷絕對頻率測量。

谷宇當選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RANS)院長O.L.Kuznetsov教授向中國籍科學家谷宇教授發來賀信,祝賀他當選爲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簽發了院士當選證書與院士工作證書。

《自然》調查學術界最不穩定羣體:博士後對自己的工作很失望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調查還發現了博士後對現狀和未來的普遍焦慮。此外,單就PUA來說,便有65%的博士後經歷了權力壓迫,以及各種形形色色歧視。

新加坡批准人造肉上市銷售,由動物幹細胞培植而成

總部位於加州的美國食品技術初創公司 Eat Just 當天宣佈,其“人造雞肉”已獲得新加坡政府批准。新加坡食品局當天表示,Eat Just 培育的雞肉已符合該局所定的製作雞塊所需的安全標準。這可能將成爲全球範圍內“實驗室培植的人造肉”製品首次實現商業化銷售。

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出爐

12月2日,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在其官網公示!擬對101個成果授獎,其中包括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3項,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20項,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8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25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17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科普項目3項、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16項、吳文俊人工智能專項獎芯片項目8項。

全國信創產業生態創新大賽一等獎揭曉

在“數字中國”和“新基建”的背景下,近日,由北京信息化協會主辦的2020首屆全國信創產業生態創新大賽頒獎盛典召開,天雲融創數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其自主研發的HTAP數據庫產品Hubble獲本屆大賽一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