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为了消弭美国在海空军方面的优势,增强远程打击能力,苏联研制了大批战术导弹。苏联第一代实战型,批量生产的战术导弹便是赫赫有名的“飞毛腿”导弹,不过,这款导弹由于采用液体燃料,作战反应时间长,准备和发射工作大约要90分钟,且生存率低,打击效果差,因此苏联当局要求研制一款代号为“奥卡”的战术导弹系统,具体指标是,要使用维护方便的固体燃料,反应时间少于30分钟,射程超过400千米。

接下这个任务的是苏联著名导弹设计师谢尔盖·捏波别季梅,他于1977年开始研制“奥卡”导弹,并在1978年取得首飞飞行试验。1979年“奥卡”导弹正式生产,第二年装备部队。

奥卡导弹

“奥卡”导弹是单级固体近程弹道导弹,弹长7.52米,弹径0.97米,起飞重量约4吨,可携带常规弹头,也可以携带核弹头,核弹头当量为20万吨TNT,“奥卡”导弹有着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和复合制导,攻击不受天气影响。此外,“奥卡”导弹有着不俗的改进潜力,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款被北约称为SS-23“蜘蛛”的导弹已经拥有500千米的射程,最大速度达到9马赫。这个速度在当时来说,是无法拦截的,即便是美国正在研制的爱国者-1型防空导弹系统也不例外。

自1980年开始服役后,苏军共装备了7个导弹旅的“奥卡”导弹,并被用在阿富汗战争中,饱受其伤害的阿富汗游击队称其为“种族灭绝者”。

1981年10月开始,美苏展开削减中短程进攻性武器的谈判,美国要求苏联必须把部署和未部署的射程在500-5500千米的导弹全部销毁,其中包括“奥卡”导弹,“奥卡”导弹是苏军的杀手锏,且初始研发的射程数据为400千米,自然不愿意了。

美苏签订中导条约

就在双方双持不下的时候,一场火山喷发帮了美国人的大忙,1982年3月-4月,墨西哥钦乔纳尔火山喷发,火山灰上升到2万米高空,从墨西哥一直散布到沙特,导致苏联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苏联只能从国外进口粮食。美国瞅准机会,借机宣布,粮食出口减少三分之一,这导致了国际粮价飞涨。之后,美国向苏联摊牌,苏联必须用核导弹来换口粮,这是很自然的事。

苏联只能在谈判中一而再,再而三让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为了缓解美苏矛盾,和美国总统里根达成协议,默认了销毁导弹的条件,以换取美国取消对苏联的粮食出口禁令。就这样,双方在1987年12月8日,达成《美国和苏联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这个条约在1988年6月1日开始生效。

条约生效后,美国专家进驻现场,监督苏联销毁导弹,不过,在销毁“奥卡”导弹时,苏联人表现出了强硬,他们坚决认定“奥卡”导弹的射程为400千米,不在《中导条约》的限制中,谢尔盖·涅波别季梅更是拒绝签字,来测试“奥卡”导弹的射程。然而在美国以及戈尔巴乔夫的严厉要求下,“奥卡”导弹还是脱逃不了被销毁的命运,共有106部导弹发射装置和306枚“奥卡”导弹被销毁,其中还包括其生产线和设计图纸。

苏联解体后,为了应对步步紧逼的北约东扩,俄罗斯决定重拾“奥卡”导弹,1974年,73岁的涅波别季梅出山,带着学生四处收集流失的资料,拜访参与导弹设计的人员,复原出了“奥卡”导弹,并在第二年进行了首次试飞试验,同时,他们又对这款导弹进行了改进,在1999年,推出了“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