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之下,蒙古族在漠北草原上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蒙古汗国。七十多年后,其后代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并将首都定在了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大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

在那个时期,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北方一般都是比较荒凉偏僻的,因此,经济重心一般都处于南方。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都城,注定了他们无法自给自足。而繁华富庶的江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为其“天下粮仓”的稳固地位垫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元都人民的衣食住行,自然也就不得不仰仗江南了。

但是,这两个地方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二者相距十万八千里,这其中的运输便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此,元朝政权能否维持与巩固,就与江南的粮食能否顺利的运到北方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了。其实,在元朝创立初期,江南的粮食主要是通过海路北运到大都。

最开始的时候,元朝的粮食运输是从长江口的刘家湾出发,到山东半岛,经其东部进入渤海湾。然后,从天津大沽驶入海河,一路向北沿着白河行至卢沟河,最后,再转到到通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通县。此地设有大量的粮仓,用以中转那些从江南运来的粮食。

就费用上来说,这条海上运输线,虽然,比陆路运输或是内河运输节省很多。但实际上,它还是有着很多不足之处的。因为,海上气候条件多变,而且,还经常会有海盗出没,所以,此条航线的运输安全,实际上是没有办法保证的,并且,走水的话最多也只能运到通州而已。

因此,想要把粮食运到北京,最终,还是不得不依靠陆路运输。

而走陆路,自然就少不了骡马等牲畜、民夫了。仅仅是在这短短的一小段距离里,由于是陆路运输,累死或是累病死的牲畜、民夫就不计其数。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不但会阻碍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元朝的国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元朝政府一边对原来具备航行条件的河道进行疏通整修,那些河段主要包括:直沽到临清的御河,以及,扬州到淮安的淮扬运河,还有就是,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这些河道很早以前就已经开通的了,它们虽然具备通行条件,但是,因为战争的破坏,以及很多年没有加固维护等原因,这些水道通常都淤积了很多泥沙,而且,河道破损已经相当严重了。

因此,必须经过全面的治理,才能够重新航行。

另一方面,元朝当局也开始着手开凿新的运河。由于,元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中原地区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于是,新运河就直接避开了河南等地,只开凿:大都到通州,临清到济州之间的运河。可以说,这两段运河的开凿工程,成为了能否打通南北水道的关键。

之后,经过仔细的勘察和充分准备,此项工程于公元一二八二年年末时正式动工,仅仅八个多月时间,济州到通州的新运河便开凿完成了。

原本这段运河开通后,南方的粮食可由淮扬运河直接向北运输,之后,再由济州河途经大清河而直达渤海,可是,大清河水量偏少,而且,河沙淤堵严重,很容易造成船只搁浅。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不得不着手开凿:东平至临清的运河,也就是后来的会通河。

此段河道于一二八九年动工,当年六月便竣工通航。可以说,会通河的开凿打通了一条捷径,此后的运粮船只可以必再绕道河南而是直接从徐州一路北上直达通州。这样一来,便能省去三百多公里的路程。

虽说,这段航线的开通不但大大减少了运粮时间还节约了运输费用。但是,新的麻烦又随之产生了:对于怎样把粮食从通州运到北京依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果,走水路的话,那么,只有坝河可以通行。这段水道的运输能力有限,而且,常常搁浅,因而,不足以完成运粮大任。如果,走陆路的话,不但,运输成本高,而且,十分困难。

于是,开凿通州到北京的水路又成了重中之重。经过多番规划之后,元朝开凿了一条长达八十二公里的水路,连接通州和大都。至此,元朝的京杭大运河才算正式完成。这条运河的开通,对于把都城设在北京的元朝来说,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元朝时期,将原来蜿蜒曲折的河道改成了直线,从而大大缩短了南粮北运的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朝政治、经济的发展,还加强了元朝的统治。最重要的是,这条运河,它开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其实,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四八六年就开始建造了,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跟据《越绝书》中的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中国的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还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这条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但是,直到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这条运河才被称为了“京杭大运河”。

参考资料:

【《京杭大运河》、《越绝书》、《元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