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人都渴望愛與被愛,那是人的需求,這也是人們需要愛情或婚姻的原因,但如果追問下去,"你理想中的親密關係是怎樣的",想必答案是多種多樣的,有人覺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人覺得分享可以讓人擺脫孤獨;有人覺得共同面對可以給人力量,等等,而這些答案可以歸結爲一點,那就是活出真實的自己。

也就是說,人們相愛,是爲了能夠活出自己。

比如,渴望有人陪伴和支持,通過愛情來擺脫孤獨,都在希望自己活得自在、充實、真實、幸福,這些就是自己所需要的。

而人們分手的原因,也是爲了活出自己,聽起來是矛盾的,但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伴侶的目的,幫助我們找到真實的自己

知名親密關係專家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伴侶並不是我們愛和幸福的來源,但伴侶在生活中扮演了三個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面對情感上的成熟和喚醒真實自我的時候。

他認爲,伴侶扮演的三種角色分別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引發自己關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師,在自己探尋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和啓發自己;一名"玩伴",開啓並陪伴自己一段生命的旅程。

比如,當我們和伴侶爭吵時,伴侶一句否定的話,會瞬間點燃自己的暴脾氣,其實是這樣的"否定"引起了我們過去的舊痛和舊傷,讓我們極力渴望得到肯定和認同,而這些"不舒服感"只有被"看見",才能被治癒,從這個角度來說,伴侶在幫助我們找到真實的自己。

同時,我們走進親密關係,認爲其理想的狀態是可以接納真實的自己,尤其是自己"壞"、"弱"的一面。

有人覺得,兩個人相互吸引,是因爲彼此的"好"、"優秀",但長久維持一段關係,則是因爲願意分享彼此的"弱"、"壞",因爲那纔是真實的自己。

可見,人們相愛,是爲了活出真實的自己。

2.分手的原因,多數是失去自我

或許很多人注意到了這樣的現象,即單身的人在增多。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個人生活,不想談戀愛呢?

答案是多樣的,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他們分手後,覺得愛情或婚姻並不是人生必需品,認爲自己一個人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這麼說來,正是他們在戀情中無法活出自我,才決定分手的,進而選擇不婚、不戀。

這裏,並不是在鼓勵人們不談戀愛,而是想說,如果無法維繫好一段戀情,分手後會陷入深深的絕望中——渴望愛但得不到,進而拒絕進入親密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相愛也好,分手也罷,都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爲了活出自我。

3.一段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可以活出自我的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關係才能生存,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讓一段親密關係維繫下去呢?

答案是讓彼此都能活出自我。

其一,給予彼此安全感,做好陪伴。

著名心理諮詢師李子勳在《婚姻的真相》一書中強調,婚姻的本質,是一場陪伴

在他看來,陪伴,不僅僅是坐在身邊,而是懂得給予支持和幫助,有一種"當我想到ta時,會覺得很安心"的感覺。

陪伴,並不是時刻黏在一起,而是"我知道遇到困難,有人替我分擔"、"遇到高興的事兒,有人願意和我分享",這就是允許彼此做自己。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敢於做自己,允許展示脆弱,這樣的關係纔會長久。

其二,看見彼此的需求,支持彼此保持自我。

精神分析認爲,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回應、看見,即是光。

在親密關係中,看見、回應,就是愛。愛一個人,ta的一舉一動我們都會特別在意,渴望在遇到意外時,ta會陪在身邊,而這就是"看見"的力量。

克里斯多福·孟認爲,我們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對方滿足了我們孩提時代缺少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當伴侶之間能夠"看見"對方的需求,纔會覺得那是"真的愛我"。

同時,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成就彼此,支持彼此保持自我。

親密關係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包括那些令人不悅的衝突和不適的情境,因爲那是我們成長和成熟契機,更是我們發現一個充滿力量、智慧和快樂的真實自我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親密關係幫我們瞭解到,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也就是說,親密關係是一趟探尋生命真相的旅程。

寫在最後:

生命的意義是成爲自己,而在成爲自己的這條路上,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接納自己、愛自己。

而從親密關係的角度來說,愛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

正如演員海清說的:"愛首先是自圓滿,自己愛自己。愛本身是兩個自圓滿的人碰到一起,分開也好,在一起也好,愛是彼此都好。"

當我們能夠自圓滿,保持自我的輕盈,無論相愛或分手,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那麼,怎樣做纔是愛自己呢?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闡釋的學習關愛自己的內容值得借鑑:

學習關愛自己,就是把自己放在首位,包括學會說不,尋求幫助,發現自己的好惡,優先自己的享樂。

一個人只有照顧好自己,纔能有心甘情願照顧他人的可能性;一個人只有學會愛自己,纔有能力愛他人。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