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49年,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曹魏集团内部出现了一场政变。当时的情况是,大将军曹爽护卫着皇帝曹芳去往高平陵祭祀曹家先人,而长期在家装病的司马懿突然发起政变,成功的控制了洛阳城。并且他还冒用太后的名义对曹爽进行捉拿,历史上称呼这次事件为“高平陵之变”。

这一件事是魏国乃至三国时期中的划时代大事件,是曹魏发展史上的分界线。从此以后,曹家的政权就慢慢地落入司马氏手中,直到后来被司马炎篡夺。史学家对于高平陵之变的看法,这个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因为曹爽没有能力,而司马懿又太狡诈,所以夺权是迟早的事。

如果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就会看出事情并不是像书中那么简单,曹爽的能力软弱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略的。例如汉代以后,中央政府就开始着力打击宗室成员,使得宗室力量被全面压制。曹魏集团鉴于汉朝的七国之乱,也把打压宗室作为一项长期政策,一直延续到魏国灭亡。比如曹植就是一个典范,他才能卓著,却被作为重点监查对象,让曹植抑郁而终。

在一定程度上,打压宗室力量避免了宗室成员对最高权力的窥探,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都是这样直接犯上作乱,对中央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不过这种情况,曹魏的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宗室的关系,自古都是一个大难题!因为要是助长了宗室的势力,就会出现刚才说的那几个作乱事件;要是过度打压宗室,致使宗族成员没有实力,一旦出现权臣乱政,皇室成员则会陷入孤立无援、任人宰割的局面。

就像是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篡权乱政,而汉室成员却不能施以援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被抢。当曹操强大起来之后,考虑到世族强大后,会对政权有一定的威胁。于是他一方面努力打压以袁绍为首的河北士族,杀孔融、害荀彧;另一方面又大力扶持寒族势力,采取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用人方式,使得世族力量得到抑制。

除了在政治上做出一些改变之外,曹操还在军事上留有后手,那就是青州兵!当年在镇压黄巾起义时,曹操收编了数十万降卒,对他们采取了耕战一体的制度,即战时为兵,战罢为民。正是这样,青州兵成为了曹操的重要力量,也为统一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青州兵的建立全部都是由曹操一个人推动的,并不隶属于国家战备力量,是自成一体!随着曹操的去世,他们失去了效忠的对象,慢慢的也就自行散去了。曹丕即位后,为了统治需要,改变了曹操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大规模的拨乱反正。他对士族力量开始扶持,比如司马懿就是从河内司马氏那里来的。

这个时候,与曹操一起征战的将领逐渐去世,正好给了司马懿机会,他便不断地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力量。在这此消彼长的期间,中央和士族的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再加上曹丕、曹睿早早的去世,让曹魏的朝廷中没有人能够压制得住司马懿了。

到后来,身为大将军的曹爽被司马懿取代是早晚的事,即便曹爽有能力,也是没有办法去阻挡司马氏篡夺曹魏集团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势所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