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血液黏稠度”这个指标看的很重要,认为这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如果简单的不加分析的来判断,确实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直观的结论: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导致血流速度变慢,血流速度变慢,就更容易造成相关脂质的沉积以及形成血管栓塞风险的增大,但实际上,如果真正了解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因素,就会明白,其实血液是否黏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判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今天就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角度来谈一下正确认识“血液黏稠”的问题。

血液黏稠是怎么回事?

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一直在不停流动,为什么的身体输送氧气和其他各种营养物质,只要是流动的液体,往往就具有一定的黏度,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黏度,与其中的主要成分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水的黏度当作是1,那么我们血液的全血黏稠度一般在4~5之间,这个黏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浓度高低以及血浆中血浆蛋白以及其他成分的含量高低,血液黏稠度是血液的一项物理指标之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血液黏稠度的高低,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往往是变化比较大的一项指标,比如一个人一天没喝水,和检查前喝了大量的水,去检查血液黏稠度指标,可能同一个人的检查值就会有很大差异,除了严重缺水以外,药物影响,严重缺氧,血细胞异常,骨髓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导致血液黏稠的情况出现。

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所导致,生理性的往往通过及时补水等方式就能够纠正改善,而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特别是血液疾病导致的血液黏稠,就应该结合具体病症,对症进行改善和调整,如果长期受到血液黏稠影响,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速度会减缓甚至受阻,导致身体多个器官的血液灌注受到一定影响,确实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经常犯困,阵发性视力模糊等症状的出现,但这些情况的出现,也并不能就一定是血液黏稠度增加所导致,因此,并没有什么特征性的症状,能够明确判断血液的黏稠度,如果怀疑有血液黏稠问题的朋友,去做一个血液流变学的检查,就能够知道自身的血液黏稠情况。

高血脂血液黏稠

有很多朋友之所以认为血液黏稠的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更高,往往就是将血液黏稠与血脂的升高联系在一起,的确血液中脂质成分的升高(特别是甘油三酯的重度升高),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但血脂升高主要是指血液中载脂蛋白结合的脂质成分浓度的增加,这种血脂的升高,对于血液黏稠度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此,如果发现自己血液黏稠度增加,就认为是自身的血脂升高导致的,不但不够科学准确,而且还可能延误其他原因导致血液黏稠的诊断治疗,得不偿失。

高血脂是可能造成血液黏稠的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和必然因素,因此,千万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

血液黏稠度的高低,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低,没有太大关系

在正规医院的心内科,通常是不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检查血液黏稠度来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血液黏稠与否,如果说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小完全不相关,未免太过武断,但血液黏稠度指标的确也不是临床上评估心脑血管风险高低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1.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血液黏稠与否,与许多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相关,因此,单纯通过血液黏稠度高低来判断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低是不靠谱的。

2.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黏稠度,是体外的一种检查方式,测定的是血液本身的黏稠程度,这种流变学检查,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应血液在人体内部的流动变化特征,血液在体内的流动变化,除了血液本身的黏稠度以外,还与血管本身的硬化、狭窄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单纯通过这一个指标,是无法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

因此,血液黏稠度的测定,一般对于配合其他指标诊断血液相关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其临床意义并不大,想要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是应该从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年龄,家族遗传因素,血管斑块产生情况,血管斑块稳定性评估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评估考量,并针对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地控制调理,才能够准确评估判断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更好地控制和降低心脑血管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血液黏稠度这个指标,大家不必太过纠结,如果确实存在血液黏稠的问题,查找相关原因,积极的从生活习惯改善和疾病调理两个方面,对因进行调理治疗就好。而对于那些好怕自己“血稠”,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很大的中老年朋友,与其纠结血稠如何调理,还不如认认真真的保持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调理好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来得更靠谱。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