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万玛才旦编剧、执导的电影《气球》上映。

在前有《金刚川》后有《除暴》等多部影片的冲击之下,万玛才旦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显眼,给观众的存在感似乎很弱。但只有当你看过这部电影,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部电影背后蕴含的力量。

在这里,借用演员陈冲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官能与思考并存,哀伤与美丽同框,信仰与现实的挣扎。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一个不该错过的声音。

的确,这是一部存在感不高但是不该被错过的电影。

电影《气球》由万玛才旦自编自导,索朗旺姆、金巴、杨秀措等联合主演。主要讲述了藏区一家人因一只避孕套,而陷入一系列尴尬又难以抉择的事件当中。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正在轰轰烈烈的贯彻执行。藏民卓嘎家中已经三个孩子,且生活十分的吃力。一天,卓嘎去镇上的诊所问女医生要避孕套,但却被两个小儿子当气球吹着玩,身为父亲的达杰狠狠地责骂了两个孩子。不谙世事的孩子并不懂得父亲为什么要责骂他们,反而一偷再偷,用避孕套吹成气球和小伙伴换口哨玩。

封闭保守的藏区哪里见过小孩子公开玩避孕套,很快儿子小伙伴的父亲上门兴师问罪,并因此和达杰大大出手。而卓嘎此时正一心拆散属于自己妹妹爱情。所有的事情还未彻底平息,家中的爷爷突然去世,这让达杰陷入深深的悲痛。葬礼没多久,卓嘎怀孕了,迷信的达杰认为这是爷爷投胎转世,坚决不允许卓嘎引产。但迫于生活的压力,还有政策的贯彻,让卓嘎实在不想留下这个孩子。于是,原本恩爱的夫妻二人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整部电影让观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粗糙感,但正是这种粗糙感反而让观众感觉到真实。影片中有许多的镜头甚至根本不符合当电影的美学观念。邋遢、落后、粗糙是整部电影最直接的感观,但独属于藏区的那种自然、淳朴的生活画卷就这样缓慢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作为一部藏语电影,影片从生育和女性的角度展现出宗教与现实的矛盾。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精巧之处,因为脱离了“藏区”这个外在的物理环境,所有矛盾都是不存在的。“生命轮回”是藏族文明对原始生死的一种解读,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以从宗教的角度,流产就是一种原罪。这也就解释了作为丈夫的达杰为什么固执的认为妻子怀孕是爷爷投胎转世,生下孩子是接受神赐予的福祉。

但对于并不富足,且已经有三个孩子的家庭而言,现实的压力已经让人喘不过气了。这注定了是一个巨大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当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信仰与现实生育压力碰撞,而最终承担这对矛盾的支点则是作为女性的卓嘎。在电影中卓嘎的反抗并不激烈,导演也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展现卓嘎的茫然与纠结。影片通过卓嘎让我们看到,在远落后的藏区,尽管有宗教信仰的束缚,但女性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在电影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隐喻。比如在电影中那只寄托全家希望的母羊,达杰说,无法生育的母羊,没有任何的价值,而卓嘎也将欲望旺盛的达杰比喻为配种的种羊。这看似在说羊,实际 说在人,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人和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除此之外,电影大量采用了长镜头,这种类似于留白、比喻的文学手法,也留给了观众无尽的遐想空间,让整部电影充满韵味,也让电影充满了压抑的感觉。

影片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两个气球,一个气球破碎,另一个气球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似乎是在进行无声的告别。

“气球”是孩子手里的玩具,但也是大人难以启齿的性符号。影片从一颗避孕套开始,将宗教与现实割裂的困苦传达给了观众。而这并不一个纯粹的女性电影,它讲述的是人血脉的传承,是灵魂信仰徐现实欲望的挣扎。

《气球》虽然是一部冷门电影,但好的作品应该在大银幕上被更多人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