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塗凌波 鄭石 蔡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並提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當前,互聯網已成爲人們生活、工作和交往的重要場域,現實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不僅如鏡像般投射在網絡空間中,而且網絡本身也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實踐方式。經過20餘年發展,網絡文化在日漸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全新議題。

  一

  圈層化是近年來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出現的一個新概念。過去認爲,互聯網發展會帶來扁平的、開放的、互聯互通的世界,然而現實是,網絡用戶的連接顯然不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理想狀態,而是形成了以興趣、愛好、利益等爲關係構成的網絡社羣連接,社交媒體的推薦算法以及“過濾泡”效應則加劇了圈層化現象。

  網絡文化的圈層化是指文化實踐與文本符號的圈子化、層級化、差異化,表現爲不同網絡羣體內部意義生產的一致性,以及圈子之間的文化隔膜甚至衝突。網絡文化的圈層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徵:

  一是社羣連接,即形成各種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圈子是網絡人羣自發組織形成的一種強連接關係,其內部常常組織有序、分工明確。圈子內部成員有着身份和心理歸屬,對某一種文化類型尤其是小衆文化、亞文化有強烈認同。從個體來講,因互聯網技術賦權,個人參與網絡社羣得以可能,圈子亦能爲個人的創新提供渠道,幫助其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文化生產的參與性。網絡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參與式文化。比如,在網絡二次元文化實踐中,數以萬計的創作者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制內容,生產出豐富的二次元文化產品/文本。這種亞文化類型,因龐大的參與式協同創作和傳播,在青少年中風靡開來。參與性也塑造了圈層內部緊密的關係和文化認同。

  三是文化的層級差異。在文化研究的傳統中,高雅與低俗、精英與大衆、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等二元分類體現了文化的區隔,文化的區隔也因文化權力的再生產被鞏固和合法化。網絡文化的層級差異,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區隔,與文化的二元對立不同的是文化的“鄙視鏈”層級出現,往往表現爲文化品位的差異。

  二

  一定程度上,圈層化現象反映了多元網絡文化的繁榮,在建立社羣關係、達成羣體認同、創造文化資本、豐富符號生產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然而應當注意的是,圈層化可能導致“部落化”,不同的網絡文化圈層形成堅固的“壁壘”,變成一個個文化資本爭奪的場域。因此,網絡圈層文化如何突破彼此之間的“壁壘”,達成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與文化認同,是網絡文化繁榮發展面臨的一項關鍵議題。

  文化生產的主體是圈層“破壁”的行動者。青年是網絡亞文化的主要人羣,作爲網絡原住民,其語言符號、思維方式、行爲習慣等已被互聯網所形塑。對於主流文化生產者來說,主動將這些邊緣化、個性化的文化類型納入其中,去粗取精、合理引導,是圈層“破壁”的重要路徑之一。例如,近年來說唱文化逐漸進入大衆和流行文化視野,一些中文說唱歌手也走出了網絡圈子。此外,小衆文化和亞文化圈層爲了尋求發展空間,也有“破圈”的動力,這是反向的圈層“破壁”路徑。

  在文化符號生產上,網絡圈層的“破壁”通過符號傳播和意義共享來實現。如“應援/打call”本身是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的符號,過去並未進入主流文化話語體系之中,但短短几年,這一符號已經成爲大衆媒介、官方話語、日常生活中的常規用語。此外,傳統主流媒體還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與網絡用戶共同生產視聽符號、共享文本意義、共創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主要是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因而網絡平臺作爲網絡文化的媒介,是圈層“破壁”的結構性力量。當前,互聯網業態發展正在進入平臺化時期,垂直化內容生產是平臺的主要運營模式,網絡電影、電視劇、綜藝、遊戲等文化產品的生產,首先在於滿足某一圈層的用戶喜好,黏合用戶羣體。不過在平臺的運作上,如何讓某一產品“出圈”,從小衆文化產品進入大衆消費視野,獲得更廣泛關注與認同,是平臺運營的深層邏輯。近年來,一些網絡視聽平臺將搖滾音樂這一文化類型包裝成綜藝節目的形態,突破了過去的小衆文化圈層、走向了大衆,這是以平臺爲中介實現圈層“破壁”的典型案例。

  三

  面對網絡文化的圈層化現象,“去圈層化”是網絡文化繁榮發展的現實要求。構建“去圈層化”的網絡文化多元融合形態,是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方面,以文化自信的姿態審視網絡文化的圈層化現象。網絡空間是一個活躍的文本生產、文化實踐、文化創新的場域,網信事業代表着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對網絡小衆文化、亞文化圈層,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有充足的包容精神。同時,網絡文化也存在圈層化所導致的圈層內外、圈層之間的惡性競爭和衝突,以及圈層的“鄙視鏈”等問題。應本着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爲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另一方面,激發文化生產的自覺意識,促使圈層內部、不同圈層之間的網絡文化融合創新,打破不同圈層之間的文化隔閡,讓互聯網發展成果爲全體人民共享。網絡文化具有交互性、行動性、仿真性等特點,良好的網絡文化不但有助於網絡強國建設,而且有助於構建線上線下同心圓、凝聚社會共識,也有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激發文化生產的自覺意識,推進圈層內部、不同圈層之間在基於社會共識、網絡話語共識的基礎上,各美其美、求同存異,尋求多元融合的網絡文化形態,通過“破壁”達成美美與共的文化景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