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完成了从民主主义革命者

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35岁,他与周恩来、朱德

贺龙、叶挺等一起

领导了震惊中外的

八一南昌起义

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年近花甲的他

出任刚创办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培养出大量将才

……

他的一生骁勇善战

足智多谋

军事理论造诣精深

被誉为“军神”

他就是刘伯承

刘伯承

128年前的今天,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他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救民于水火的思想。

1911年,当武昌首义的枪声响起之际,青年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他于次年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毕业后到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任职。由于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成长为颇负盛名的“川中名将”,以“深思断行,独立处世”而著称。

刘伯承

1923年9月,刘伯承在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右腿负重伤。在疗伤期间,他回首12年的戎马生涯,虽立精忠报国之志,经九死一生苦战,却仍旧改变不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刘伯承感到甚是苦恼。就在这时,他邂逅了老友吴玉章,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闇公。

他随吴玉章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考察共产主义运动。在北京与中共北方局负责人赵世炎长谈,在上海亲历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在广州目睹省港大罢工……两年多的求索,一路的所见所闻,让他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1926年5月,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刘伯承入党后,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当初参加革命的理想。50岁那年,他在所作的《自铭》中说:“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1926年刘伯承入党后不久,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时的留影。

1931年,刘伯承奉命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

刘伯承

长征中,他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他参加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他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刘伯承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他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与朱德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刘伯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他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38年起,刘伯承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他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他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日伪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形势下,他坚决执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

同时,他多次反击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刘伯承与邓小平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他与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他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组织大兵团作战和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成功经验,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要地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巩固了华北解放区,掩护了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同时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

1947年6月底,根据党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刘伯承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他们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伯承与邓小平

刘伯承受人钦佩和爱戴,不仅因为他在战场上神机妙算、战功卓著,而且因为他不揽权、不恋位,扑下身子做实事,为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伯承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校,是“科班出身”的元帅,一直关注部队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正规化建设。1950年6月,在得知中央军委决定建设陆军大学的消息后,刘伯承基于“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的认识,主动给中央写信,言辞恳切地要求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自告奋勇去办军校。毛泽东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刘伯承担负起了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重任。

为完成好中央军委赋予办学的光荣任务,花甲之年的刘伯承以“昼夜不息”的精神,带头学习,勤奋工作,制军语、译外文、校条令、写教材、上大课。在刘伯承的不懈努力下,军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日益完善,使刚从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泥腿子”将军得到了正规军事课程的淬炼,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实战经验又富有理论素养的德才兼备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伯承雕塑

毛泽东评价他是

“一条龙下凡”

朱德称他“具有古名将风,

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陈毅也赋诗盛赞

“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刘伯承以高超的

“带兵、练兵、用兵”

才能为世人所称道

更以不跟风、不附势的坚强党性

不居功、不恋权、甘当孺子牛的朴实品格

不搞特殊化、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

为后人所传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

向他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