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地球的“皮膚”。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如何看待土壤與生態以及人類健康的關係?傳統的“土壤肥力”之外更應該關注哪些議題?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南農大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系教師黨支部組織了7位土壤學教授,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講授的方式,同上一堂生態文明公開課,帶學生共同探尋土壤“銀河系”裏的 “璀璨繁星”。

“落地”更要“生根”

“土壤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岩石經過風化就形成了土壤,但是由於溫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過程的條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斕的土壤,也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文明,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潘根興教授從土壤與土壤學科的起源說起,就“土”論“土”,串聯起土壤中蘊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孕育的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與同學們一同在課堂上探尋土壤的形態之美、力量之美、生態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我們學土壤、學農業,就要像植物生長一樣,不僅僅是立足大地幹事情,更是要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厚積薄發,破土而生。無論走到哪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這就是鄉土情結,就是強農興農志,愛國報國心。”資環學院院長鄒建文教授這樣與學生談到。

“地利”方能“人和”

長期以來,南農大的“土”教授們一直致力於守護土壤健康的一線戰場,在他們看來,爲土“把脈”爲地“抓藥”,更是爲人類謀幸福。

“別小看這一寸土,它裏面包羅萬象,一克土壤中就能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多如銀河系中的星星,土壤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土壤環境一同構建起土壤生態系統。土壤健康就是這個動態生命系統具有的維持其功能的持續能力。”李戀卿教授向大家闡釋了土壤健康的概念,並指出在現代土壤健康的概念已經與食品健康、萬物健康聯繫在一起,對人類社會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過去看的是土壤‘肥不肥’,人能不能喫飽,現在大家關心的是土壤健不健康,人能不能喫好,從土壤中我們也能看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立地”也是“頂天”

記者瞭解到,南農大資環學院緊緊圍繞服務國家社會重大戰略“做文章”。據學院黨委書記全思懋介紹,在世界土壤日前夕,集結共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共上一堂生態文明公開課,圍繞專業課程特色,融合專業教育與價值觀教育,進而引導廣大師生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勇擔使命,通過對土壤健康的關注,找到科學守護土壤、地球以及人類健康的“一體化健康”方案。

資環學院2018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土壤健康實踐團成員李雪琪表示,“這節公開課讓我們感悟到了以黃瑞採先生爲代表的土壤學拓荒者們科研報國的初心、7位專家教授們的知農愛農情懷,作爲新農人,我們要用所研所學保護生態、保護土壤”。

據悉,世界土壤日南農大還將通過啓動土壤健康實踐團隊、開展土壤知識線上競答等活動引導師生關注土壤健康、關注生態文明。

通訊員 聶欣 楠穠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贇

校對 丁皓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