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部頗有口碑的《大秦帝國》,終於迎來大結局《大秦賦》。

就目前看到的幾集,不論在場景上,還是在情節上,均保持了前三部的高水準,堪稱近年來少見的優秀歷史劇。

一般來說,越是與當代靠近的歷史,越易給人親近感,而秦國距今已2000多年,在此期間,社會結構、價值觀念、風俗、生活習慣,乃至語言,都發生了鉅變。且自漢代起,在歷代儒生潑污下,秦國已被貼上“暴秦”等負面標籤。既然如此,《大秦帝國》爲何還能贏得如此多的觀衆認可?

剛上線的第四部《大秦賦》多少給出了答案,即:這不是一部古裝劇,而是歷史劇。

誰也無法再現“真實”,只能與“真實”押韻

然而事實是,真實不是與歷史相等,不是克隆。歷史一旦過去,便不可能複製,誰也無法再現“真實”,只能與“真實”押韻。也就是說,深入把握歷史精神,而不是錙銖必較、死摳細節。

《大秦賦》之所以好看,乃至整個《大秦帝國》之所以成功,恰恰在於把握了歷史精神的真實。

它的真實,來自表達出華夏共同體意識

《大秦帝國》刻畫了6代秦王,他們各有缺點,也會犯各種錯誤,但強烈的華夏共同體意識,激勵着他們不斷超越自我,使秦國積強爲雄,最終鷹揚天下。

刻畫好人,“歷史精神的真實”才能落地

不否認,《大秦賦》的服裝、化妝、道具頗爲精細,但沒有“歷史精神的真實”,細節的真實就毫無意義。

然而,“歷史精神的真實”比較抽象,在具體創作中,較難把握,而《大秦賦》在兩點上處理較好。

首先,正確理解歷史人物:這需要大量閱讀史料,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到的史識。

在傳統史料中,秦國君主被污名化爲“虎狼”“殘暴”,但認真梳理一下,就會發現,歷代秦王均有強烈的犧牲精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責任感是在苦難與危險中磨礪出來的,《大秦帝國》牢牢地把握了一代代秦王從貴公子到強者的性格成長曆程,而《大秦賦》中,辛柏青的演繹尤其精彩。歷史的主體是人,刻畫好人,“歷史精神的真實”才能落地。

其次,與當下結合:所謂歷史,必須與當下發生關係,它不是博物館的陳列物,更不能墮落爲講故事。沒有“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情懷,讀史何益?

《大秦賦》牢牢地把握了華夏共同體意識這一根本,因爲它貫通古今,爲解決當下問題提供幫助。

歷史劇與古裝劇的最大不同,在於後者以娛樂爲主,片面追求情節複雜、離奇,只塑造扁平人物,而歷史劇要提供人格樣板,即塑造英雄。這就帶來一大難題:英雄是超越觀衆的常態生活體驗的,呈現方法不當,可能引起不適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