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中國解放戰爭順利落下帷幕,10月新中國成立,本以爲戰爭伴隨着新中國的成立而消失,但是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第二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爲了保家衛國進行抗美援朝,中國此次投入240萬志願軍,其中五次戰役分別投入多少,你知道嗎?

新中國成立初期時局並不安穩,正處於美蘇“冷戰”期間,中國夾在兩國中間,很不好受。爲了明確自己的立場,中國外交政策上實行“一邊倒”方針,沒有選擇美國。中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自然選擇支持蘇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初期朝鮮一路南下,勢如破竹;不料美軍很快趕赴朝鮮戰場,一度將戰場拉到鴨綠江邊境,已經威脅到中國的安危,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

趕赴朝鮮的志願軍共240萬,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是抗美援朝的第一階段,此階段中國志願軍以運動戰爲主,部分陣地戰和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5次戰略性戰役。在這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分別投入多少軍力呢?是一次比一次多,還是一次比一次少呢?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到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之下,朝中邊境以及附近地區展開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和韓國國軍的進攻戰。此次用1個軍爲主力來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地區進行阻擊,另外集中5個軍以及另1個師在西線給美國“聯合國軍”一個突然性攻擊,最終將其從鴨綠江邊打回清川江以南地區,打破美軍妄想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得到初步穩定朝鮮戰局的狀況。經過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的努力一共殲敵15000多人,此次中國志願軍投入30萬人!

1950年11月7日到12月24日開始了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此次參戰的志願軍共達45萬人。第二次戰役是一次反擊戰,也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項重要戰役。清川江地區投入6個主力軍,東線長津湖地區投入3個軍師進行反擊,是一場“出其不意”的反擊戰。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共同反擊下,美國“聯合國軍”被迫放棄平壤、元山,重新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這次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是在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此次是打破美國“先停火,後談判”的目的,從而爭取喘息時間,對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施以重擊。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集中6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之下,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擊退到北緯37°線地區,將韓國首都“漢城”佔領,此次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發生在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此次是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防禦戰。在前三次戰役中,中國志願軍都是最後的勝利者,前面消耗太大,所以在這次戰役中不得不做調整。而此時的美軍也發現中國志願軍這一漏洞,迅速調整部隊,發起進攻,第四次戰役就此展開,由於軍力以及資源不足,所以此次戰役打得比較艱難,但是仍然將“聯合國軍”遏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雖然中國志願軍損失較大,但是一共殲敵7.8萬多人。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正是抗美援朝第一階段的第五次戰役,一共歷時50天,戰爭將“聯合國軍”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結果又被打回至三八線南北地區,這次戰役自身損失8.5萬多人,殲滅敵軍8.2萬餘人。和前四次戰役相比,第五次戰爭明顯打得比較喫力,前半部分贏得小小的勝利,結果又被美軍迎難趕上。

中國選擇抗美援朝是對的,中國領土主權不容侵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情況下,美國就已經按捺不住,可見野心之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