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和珅获罪赐自尽。但在大学士、九卿拟定的二十款罪状上,却没有一款与贪污有关,这让人很不解。和珅不是清代乃至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吗,为何只字不提贪污一事呢?

这固然与嘉庆帝不想以“贪”为名,从而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以贪污之名惩治和珅,必然会牵连整个官场,对于刚刚亲政的嘉庆帝来说,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和珅在当时之所以没有被定义为“贪官”,与当时的法律及官场规则不无关系。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便可够上贪污。可这条定律在清代似乎并不适用,因为在《大清律例》中,明文规定只有侵占公帑、挪用军费、占用赈济钱款等才能被定为贪污。

那么有读者可能会提出质疑,难道收受属下的贿赂就不算贪污吗?当然从台面上来说,这是清代历朝统治者所不允许的。但在台面下,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只要不是过于张扬,或数目极其巨大,皇帝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知道,清代实行的低薪制,一个一品大员的禄年俸仅有180两左右,而七品则只有45两。这个收入别说是过上体面的生活,就是维持温饱也很困难。即便雍正朝实行的京官“双俸”和地方官“养廉银”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官员的低收入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陋规便应运而生了。陋规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官场潜规则,各级官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冰敬、炭敬、节敬,以及办公费中,收取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俸禄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故有“陋规”之称。

可以这么说,有清一代,陋规肆意盛行,从地方到京城,几乎没有哪个官员免于陋规的腐蚀。换句话说,如果陋规属于贪污,那么大清朝就没有一个清官了。

回到正题,再来说说和珅。和珅身居要职,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所管事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少数民族事务等各个领域。除了乾隆,他的属官最多,所受的陋规数量也最大。

不同于一般的大臣,和珅在乾隆面前的分量极大,一句话可以让人上天堂,同样一句话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因而,一般的官员给和珅送礼,不仅数目巨大,且都抱有一个心思——谋官或保官。

当然,和珅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是乾隆帝赋予的,所谓雷霆雨露,均是皇恩浩荡,一着不慎也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和珅行事极为谨慎。有官员找他办事,他必然事先摸清对方的底细,对于交往深、不可靠的官员,他必定是公事公办,对其贿赂也是严辞拒绝,极力标榜自己的清廉。

此外,和珅对乾隆帝的心思揣摩得极其透彻,他知道乾隆帝表面上对他很宠信,对他收受属下的贿赂也是佯装不知。可和珅同样清楚,乾隆帝在很多事情上又很有原则,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能容忍任何人有贪污的行为。

其一、公然侵占国帑

和珅执掌户部长达十余年,客观地说,让和珅当户部尚书也是乾隆帝有知人之明。和珅的理财能力在当时无出其右,不管是国事还是皇上的家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乾隆帝从来没有为钱犯过愁。

每天面对数千万的国库存银,以及项目众多的钱款调拨,和珅自始至终都按章办事,从无觊觎国库的存银,更不敢伙同库吏从中营私。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十分明白的。

其二、不拿军费一厘一毫

乾隆一朝武功极盛,就是和珅秉政时期,也发生了多次的战争,和珅甚至还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参与到前线的指挥。了解清史的读者大致都知道,清代的武职官员,其灰色收入远远不及文职,仅靠克扣军饷,谎报开支来充实自己的钱袋子,这与文职的陋规殊途同归。

乾隆一朝,武将尤其是领兵大将通过军费中饱私囊的不在少数,比如福康安就是典型的例子。但侵占军费如果事发,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乾隆朝出了不少这样的例子,其结果轻的是革职拿问,重的是斩首抄家。

和珅担任军机大臣,涉及的军务极多,但从现有的史料中并无发现和珅从军费中动过手脚,这也是乾隆帝信任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捐例、赈灾的银两避而远之

捐例是指有钱人家拿银子换取贡生、生员、品官,这种情况在清代十分常见。比如乾隆朝王亶望就以此方式大行贪腐,所得高达数百万两。乾隆帝对此深恶痛绝,严厉处置了甘肃上百位大小官员,王亶望也被抄家斩首。王亶望的案子就是和珅主办的,所以他很清楚其中的利害。

再拿赈灾来说,和珅总理户部,所有的赈灾款项都得经过他手,所谓雁过拔毛,就是不光明正大地赚取回扣,也会有人主动献上门。但和珅对此把关很严,在乾隆晚年的数额以亿计的赈灾款项中,不敢妄取一分一厘。

由此可见,当嘉庆帝惩治和珅的时候,大臣们无法罗列出和珅的贪迹,因为他的钱财所得皆是通过陋规这一渠道获得的。只不过,一般官员收受的孝敬是几十上百两,而他则是几万乃至十数万两,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