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神仙不過是寂寥清淡,怎比得在人間幸福萬千。我欲乘風去,置身在人間,扶濟衆生困,神燈保平安”12月4日晚,作爲紀念《寶蓮燈》首演6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河北梆子經典劇目《寶蓮燈》在河北梆子劇場精彩上演。《寶蓮燈》第一代演員、老藝術家張志遠,第二代演員王雲菊、劉鳳嶺與第三代青年演員蘇娜、於靜、丁雲飛、白七橋、何紅樂等,還有7名武戲小演員同臺演出這一經典劇目,精彩的演繹,爲觀衆帶來一場戲曲盛宴。

60年 長演 不衰 造就藝術經典

河北梆子《寶蓮燈》講述的是神話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創排於1959年,1960年正式搬上舞臺,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迄今爲止已經演出1600餘場,家喻戶曉。

“這是一部具有極高藝術造詣,又能體現河北梆子劇院特色,既有社會效益,又有市場收益,既堅持推陳出新,融合多個藝術門類,又接力傳幫帶得到了很好傳承的文藝作品。”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趙濤介紹,60年來,河北梆子《寶蓮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演遍了大江南北,培養造就了裴豔玲、齊花坦、田春鳥、周春山、張志遠等一大批藝術家和優秀青年演員。197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舞臺藝術片。2012年該劇榮獲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2013年開展“全國巡演萬里行”活動,曾創造一場演出105餘次掌聲的記錄。

當晚演出一開場,12個手執拂塵的仙女從仙霧繚繞中緩緩出現,伴着婉轉悠揚唱腔呈現整齊輕盈的舞姿。三聖母一段精彩的紅綢舞,柔美飄逸,仙氣十足,舞動的紅綢不時變化着造型,充滿節奏與韻律,贏得觀衆陣陣掌聲。

“河北梆子《寶蓮燈》吸收了舞劇中的紅綢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又從武術中化用了舞劍,音樂設計突破了傳統唱腔板式,吸收了崑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壯中增添了纏綿、歡快的成分。同時,借鑑了贛劇的伴唱聲腔和表演,設置了河北梆子傳統戲所沒有的伴唱、主題歌。” 趙濤表示,這齣劇目堅持了推陳出新的方針,是各個藝術門類高度綜合的結果,深受觀衆喜愛。

四代同臺演繹,接力薪火相傳

當晚的演出,80歲的《寶蓮燈》第一代演員張志遠再次出演二郎神一角,依舊中氣十足,嗓音洪亮,紮實的唱功和精彩的表演,贏得陣陣叫好聲。這也是他時隔15年再次登臺出演河北梆子《寶蓮燈》,早早來到現場堅持親自上妝,“我上一次演這出戏還是2005年,新中國成立56週年的時候在北京演出。這次再次登臺心情很激動。”張志遠說,他從1960年開始演這出戏,已經記不清自己演了多少場,但依舊記得當時全國巡演時的火爆場面,“當時去天津、福建等地演出,到哪都能掀起一股河北梆子熱。特別是在福建演出,每場都得有四五千名觀衆,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出戏,喜歡河北梆子。”

當晚,第二代《寶蓮燈》聖母的扮演者王雲菊,劉彥昌的扮演者、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劉鳳嶺也登臺再次分別扮演聖母和劉彥昌,一亮嗓便博得滿堂彩。王雲菊表示,自己唱這出戏已有30餘年,“《寶蓮燈》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劇目,此次四代同臺演出,也體現了河北梆子的薪火相傳。”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青年演員、第三代《寶蓮燈》聖母的扮演者蘇娜,沉香的扮演者於靜,二郎神的扮演者白七橋、何紅樂也共同登臺,一起再現經典。“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我幾乎每年都會演這出戏,但像今晚這樣能跟這麼多前輩大家一起演出的機會太難得了。”蘇娜坦言,這部戲凝聚着幾代河北梆子藝術家的心血,要拿出最好的狀態把戲演好,才能不負藝術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此次演出的還有劇院今年10月份新招的7名武戲學員,他們的年齡只有10到12歲,在經過不到兩個月的培訓後,首次登上舞臺,他們的精彩表現,也讓觀衆看到河北梆子未來的希望。

“非常過癮,看得熱血沸騰”

整場演出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絃。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唱腔和精彩絕倫的武打場面,將現場一次次推向高潮,現場叫好聲不斷。演出結束後,觀衆仍舊意猶未盡,久久不願離去。

“非常過癮!我已經看了很多次河北梆子《寶蓮燈》,對這次的演出仍然很期待,我和朋友早早就來到現場,四代演員同臺非常難得,每個演員的表演各有特色,不僅唱得精彩,很多武戲看得我熱血沸騰,真是太喜歡了。”戲迷張雲激動地說。在現場也有不少小孩子,他們也看得十分入迷,“很好看,沉香不怕困難勇敢救母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跟着媽媽來看演出的10歲女孩希希說。

據悉,除了四代演員同演《寶蓮燈》外,紀念河北梆子優秀保留劇目《寶蓮燈》首演6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還包括經典舞臺藝術片《寶蓮燈》賞析、青春版《寶蓮燈》演出、專家座談會、經典劇目進校園、圖片資料展等。河北經貿大學的師生也來到現場觀看演出,他們將根據《寶蓮燈》的劇情和人物製作繪本,在中小學校開展繪本普及。演出當晚,《寶蓮燈》首演六十週年圖片展同步展出。

(燕都融媒體記者康瑞珍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