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从起兵反明到入驻北京,闯王李自成用了整整15年时间,才击败了明朝在北京称帝。按理说,这江山得来也并不算容易。

可就是这样一位好不容易才“修成正果”的皇帝,在短短42天后,就失掉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安于享乐,不思进取么?

在小编看来,这种说法其实有些太片面了。大顺政权的旋起旋灭,并非仅仅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它的覆灭是各种内外因素交织下的综合结果。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大顺政权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性。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明朝的覆灭虽然与辽东的女真之乱、陕西的农民起义有关,但这些军事上的动乱和明末赋役沉重、贪腐成灾也脱不了干系。

李自成在起兵反明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屡败屡战,就是因为许多地区已经是灾民遍地。正因为这样,他采纳李岩的建议,提出“三年免征, 一民不杀”、“均田免粮”等口号。

这种口号在一开始执行的非常彻底,李自成在攻占城池后,往往要三令五申禁止军队扰民。在攻占湖广地区后,他还再次提出“不杀虏,不催科,较士安民”的主张,这为他争取到了百姓的支持。

尤其是闯军开始以“社科目试士”后,各地士绅们也倒向了李自成。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闯王李自成极有可能成为如同汉高祖、明太祖一样的草根皇帝,他们加入闯军,不再是做反贼而是从龙之臣。

魔幻的是,不仅士绅百姓如此,就连不少官军也倒戈相向,比如闯军进军居庸关时,守关总兵唐通非但没有据城自守,还直接率领自己麾下将士们“齐心为贼先锋”。

可以说,这一时期闯军已经不再是一支被视为流寇的农民军,而是随时可能称帝建国的大势力。

但可惜的是,“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再响亮,也无法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普遍免征税赋,那么钱从何来呢?

在一开始,李自成依靠“追赃助饷”的办法,查没贪官和明朝宗室藩王来维系军队的开销。但随着军队规模的日益庞大,这种方式就有些杯水车薪了。

为了“助饷”,在李自成的授意下,刘宗敏开始按照官员的品级搜刮钱财。一旦这些官员们无法完成大顺定下的指标,就动辄对他们施加肉刑,什么“炮烙”、“火尺”、“棚弦”,一个比一个厉害。

许多降官、降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散尽家财,甚至有人还被逼得家破人亡。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投靠、投降大顺,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性命,结果却被大顺当成了肥羊,心中自然满是怨气。

这也是为什么在清军入关后,这些本已归降大顺的文臣武将,会转而投靠清朝这样的异族统治者的原因。像吴三桂就是这种情况,吴三桂本来已经准备投降大顺,却得知自己父亲被刘宗敏拷打勒索,小妾陈圆圆还被人霸占,他一怒之下这才选择倒向清军。也正是因为吴三桂的这一举动,才有了后来的一片石之战。

这些官员们的情况如此,普通百姓的情况也不见的有多好。在李自成占领京城之后,闯军的军纪开始逐渐败坏。这并不能说完全是普通士兵的责任,许多闯军的头目在进京后肆意抢掠,骄奢淫逸。

《明史》记载,这些将领们入京后“益肆淫掠,夜劫妇女”,“多据富民巨室”,他们手下的士兵们又怎么保持秋毫无犯的军纪?

一开始,李自成还能以严苛的军法来弹压这些士兵。比如入城之初,李自成发现两名士兵抢劫抢前门店铺绸缎,他命人将这两人的手掌、脚掌钉死在栅栏上,以此来杀鸡儆猴。

但这种做法却并不能完全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尤其是在闯王兵败一片石之后,军队士气低迷,各军主帅更不敢以严刑峻法整顿,军纪的败坏就开始变得无可避免了。

除了人心向背以外,大顺政权的陕西本位意识,同样是导致这一政权迅速败落的关键。

在一片石之战后,李自成等人并没有坚守北京的决心和打算,相反,他在仓促登基称帝后迅速指挥军队西撤。在他心中,陕西既是其发迹之地,也是他无法割舍的根据地。

他曾说“陕我父母国也,富贵即归故乡,即十燕京岂易一西安乎”。因此,当清兵的威胁迫近后,他轻易舍弃了北京,带着搜刮来的金银器物出逃。

但北京既是有明一代防御北方边患的重城,也是代表了正统地位的政治核心。放弃了北京,使大顺失去了名正言顺统治全国的可能,也给人们释放出一种“大顺已经兵败”的信号。

很快,在各地本就因大顺的倒行逆施而心生不满的势力,开始痛打落水狗、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李自成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势力也就开始土崩瓦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