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邬思道让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但是为何后来没事

雍正登基前的十三爷号称“侠王”,助人为乐,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相比于其他的皇子,他更是难得的有情有义。这是康熙皇帝常常对他称道的地方,甚至在太子胤礽即将被废的时候,也毫不避嫌,拉太子一把。

邬思道得到雍正“半隐”许可的邬思道,本想不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得离开京城,去到预先定好的江南李卫处。然而十三爷胤祥策马而来的临行送别,又使得他生出许多昔日感怀。

尤其胤祥那句发自肺腑的:“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更是打开了邬思道本已决心关闭的话匣子,让邬思道想着,临行之前无论如何都应该提醒、指点这位重情重义的十三爷几句。

于是,邬思道说出了那句肺腑之言:“一定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才能保一世平安!”

邬思道深谙世事,知道跟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可惜,十三爷不信四哥胤禛会是这样的“天子”。邬思道给了十三爷一个暗示:明天,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灭口了。

十三爷没有听信邬思道之言请辞铁帽子王,为何安然无恙?

但是,邬思道很快又说:“只要十三爷隐藏锋芒,低调行事,皇上是不会把你怎么样的。”

这句话才是问题的重点。邬思道的意思很明白,要是你像以前一样行事,那么最好辞去铁帽子王,雍正鉴于兄弟之情,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行事低调,谨慎处之,那么就算是接受铁帽子王,也不用担心。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收敛锋芒,谨慎行事。

十年苦闷无比的圈禁生活,虽然让胤祥多有长进,但却并没有彻底消磨这位“拼命十三郎”锋芒外露的风格。此刻刚一出牢笼,又在一夜间立下夺取兵权、擎天保驾的大功,这一切让胤祥很是有海阔天空之感,甚至可能还会有自己在雍正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自得之意。

但是,邬思道分别前的一番肺腑之言,让胤祥多多少少生出了些许疑惑之心。邬思道给的“辞掉铁帽子王”的建议,十三爷没有听从。但是,第二个建议“收敛锋芒”,十三爷是严格执行了。

邬思道的话,后来真的应验了。十三爷知道坎儿等给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都被灭口了。胤祥理解了“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四哥变成了皇帝,就不再是四哥了。

于是,胤祥在皇帝面前,自称“臣”“臣弟”。对于雍正,他每次都是毕恭毕敬的称呼“皇上”,不再称呼“四哥”。而且,在皇帝面前,总是卑躬屈膝,说话也委婉了很多,不再“口无遮拦”。

如在铸造“雍正通宝”新钱一事上,不知胤祥是真不知情,还是假不知道,对于八阿哥胤祀提高新钱含铜比例的弊端,胤祥始终未发一言。

再有与雍正下棋时,往日棋艺超出雍正许多的胤祥,如今却总是要么下输、要么下和,生分疏远、礼数周全的样子,直到雍正发了大火,才在痛哭流涕一番后,表示愿意去西北领兵剿灭叛军。这两件事上,胤祥在干什么?

其实,这是一场兄弟、君臣之间的互相试探,是雍正朝领导班子的内部磨合。

除此之外,邬思道实际上还有另外的意思没有表明。

一是雍正皇帝没有可信之人,十三爷是他唯一的依靠。

从胤禛登基的过程来看,十三爷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是为最大的保障,要是没有十三爷,很可能就会产生一场血战,因为老八胤禩已经布置妥当,就等京城大乱。老十三向来和胤禛关系最为要好,胤禛虽然兄弟多,但都是虎狼之辈,在雍正登基后,还有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禵虎视眈眈,雍正不可能自断手臂,他还需要十三爷为他“清理路障”。

二是雍正需要十三爷作为表率。

要是雍正真正对兄弟一网打尽,那么从皇室到民间,雍正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本来在登基的问题上就含糊不清,再来一个全戮兄弟,那岂不是无道暴君在世,很可能就演化成乱子,为老八胤禩所用。所以,雍正需要树立一个兄弟模范君臣的榜样,让那些说雍正不顾兄弟之情的人闭嘴。

三是雍正需要心腹。

雍正登基之后,老八胤禩是最大的政敌,隆科多是先帝康熙手里提拔的重臣,马齐是贵族势力的代表,张廷玉是汉臣。在各有心思的内阁,雍正不敢掉以轻心,如果他不依靠允祥如何实现内阁的制衡?内阁中五个重臣中,雍正起码也要占两票才能摆平,这两票当属允祥和张廷玉。所以,没有允祥,雍正也很难。

四是依然能为雍正挑大梁。

雍正登基以后,胤祥依然会为皇帝卖命。当时,青海罗布藏丹增叛乱,老十三依然请缨去青海领兵平叛。胤祥这次请缨,其实,多半是出于表“忠心”。因为,胤祥的身体不行了。而皇帝手里还有一个年羹尧可用,雍正肯定不舍得让他去前线拼命。所以,雍正让年羹尧前去平叛。

其实,老十三胤祥跟皇帝是“发小”。他对于雍正的了解,肯定更透彻,更深入。只要胤祥能摆正姿态,肯定能把雍正“哄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