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守意经序》中有载:"(安清)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勋,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这是史书中记载的安清——博学多识、清心寡欲。他便是两千多年前放弃王位,不远万里,历经千辛万苦后到达中国的安息国王子,也是翻译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佛经高僧安世高。

他为何选择放弃帝国王位的继承权而在中国改名换姓?为何会说他为中国添了一个姓氏呢?且听娓娓道来。

一、放弃王的继承权,不远万里到中国

在说起安世高的故事之前,还需了解一下伊朗这个国家,因为安世高便是来自于伊朗的前身。

众所周知,如今的伊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域性大国,国家实力不可小觑。

事实上,伊朗在古代史上亦是世界强国,其前身便是古波斯帝国。古代的波斯帝国沟通东西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帝国,与罗马帝国、贵霜帝国以及汉帝国并称为世界四大帝国。

而在汉朝时期,人们便将波斯帝国称之为安息国。

安世高便是出生于安息国这个国度,并且是尊贵的安息国王太子,他天资聪明,且刻苦好学,熟读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可谓是博学多识,在西域各国中的声誉极高。

但对于安世高来说,这些身外之物却并非他所在乎的。尽管是身为一国的太子,本可以尽情享受皇室的荣华富贵,但安世高从自幼便不在乎这些所谓的皇室血缘、权势名利、金银珠宝……他在乎的便只有佛教,佛法文化。

也正因为如此,当他的父王、安息国国王离世的噩耗传来来时,他为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崩溃时,也担忧王位的继承。

是的,他内心是担忧的,他意识到自己身为一国太子不得不担起身上的这份责任,可他天性不爱政治,让他继承王权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折磨呢?

尽管心中百般不愿,他还是朝廷众臣、天下百姓的拥戴下,接过了王位的继承权,成为了安息国的新国王。

只是他还是无法忍受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和身在国王的繁文缛节,他心中对佛法的仰慕更甚了。最终,他决定将自己的王位让给他的叔叔,而自己则是带着一些随从离开了安息国,来到了他从小便向往的汉朝。

而他的到来,也为我国佛教的传播、佛法的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翻译佛家经典,弘扬佛法

在我国古代史上,若是要提及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那么南北朝时期必然是一个绕不开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盛行,僧人礼佛、百姓供奉是十分常见的。但佛教毕竟是外来的,与我国的汉字自然是不同,佛法经书便成了佛法普及的最大难关。而安世高的到来便为这一难关出了不小的力。

在安世高来到中国的时候,彼时的佛教已经传入中国百年时间了,可由于文字的限制,人们虽然信仰佛教,却是对佛教经典丝毫不知晓。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世人对佛教的思想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他决定翻译佛教经典。

前文已经提到了,安世高从小便博学多识,他曾游历西域诸国,可谓是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并且来华之后他也学会了中文汉字。

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安世高最能够胜任这个任务的人之一。于是他克服了各种困难,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对佛经进行了准确的翻译。

除了自己笔译的方式之外,他为了提高效率,还采用了口译的方式,也就是由他口头翻译,再经过别人记录成书。彼时的安世高因为是王族出身,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安侯,他的口译便被人们称为“安侯口解”。

安世高多年为佛家经典的翻译而费尽心思,最终翻译了百余部的佛教经书,他所久居的洛阳也成为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

而安世高除了为我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之外,他还为我国添了一个姓氏,并留下了百万的后裔,这个姓氏便是他名字中的“安”姓。

三、为“百家姓”再添一姓,后裔百万

实际上,安世高并非是他在安息国的名字,而是他到了中国以后为了入乡随俗而为自己取的一个名字。

而这个名字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他本着与自己的过去划清界限而决定换一个新的名字,但他的心中却也依旧留念着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决定以汉朝称“安息国”的安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取名安清,字世高。

至此,世间再无安息国太子,有的是高僧安世高而跟随安世高到中国的还有他的一批随从,他们也纷纷跟随安世高改安为姓氏。

正是因为如此,安世高成为了如今的安姓人的祖先之一。

对此,著名的佛史专家王邦维也曾说过安世高的来源,他这样说道:安世高确实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的规模翻译经典的外国僧人,他来自古代的安息国,安息国的位置是今天的伊朗东部,靠近阿富汗。

在古代的时候,安息国甚至还包括阿富汗的一部分、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等地,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一个帝国,而安世高便来自这个国家,并且当时的人们将来自这个国家的人都加上了和安世高一样的安姓。

在经过不断地繁衍后,安姓的后人越来越多,最终还成为了旧《百家姓》中第79名的姓氏。这对于一个外来的姓氏已经是很不错的发展了,并且这个姓氏的后人还有许多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诸如安世高、安门物、安光邺、安重荣……

当然,也并非是所有的安姓人都是来源于安息国,中国本土也是有安姓的,只不过经过历史的融合,安姓人也已经不再分是外来还是本土了。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安姓后人在我国这片土地上继续地繁衍生息,并且人数规模达到了170万余人。他们的生活习性、外貌也与汉人别无二致,是中国的一份子。

小结

纵观安世高的一生,他本是尊贵的王太子,权力地位触手可及,可他却轻易地舍弃了这个众人渴望的尊位,而历经千辛万苦地来到中国,只为追求自己最爱的佛法。而他的到来以及为他为传播佛教所做的一切,对我国佛教的弘扬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他不仅仅是汉朝时期传奇的外国高僧,亦是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锋性人物,值得后世人们的敬佩。

而他所带来的“安”姓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扎实的一份子。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久远,繁衍的民族、姓氏非常多,也许不是所有的民族、姓氏都是源于中国本土,一如“安姓”,但他们在这片土地生活下来,并且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最终融合到了一起,才有了如今多元化、多民族的中国。

文化从来不是单一、故步自封的,而是你来我往交相辉映的,泱泱大国,唯有以和谐共处、互相学习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也只有那些从心认同中华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安般守意经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