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成功,自此西方嘲笑的有彈無槍成爲歷史。1967年,轟-6甲攜帶我國首顆實戰型氫彈完成投放,在羅布泊核試驗場上空一聲巨響。一個比太陽還亮10000倍的巨大光球閃過,宣告中國又多了一種更強大的戰略核威懾手段,當然更具戰術應用前景的小型化研製也隨之展開。

轟-6甲空投核彈

回到60年代初,由於中蘇關係直接掉入冰點,雙方從開始的意識形態領域爭論,逐漸發展到邊境對峙的危險舉動中。包括珍寶島這樣的小規模軍事衝突,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擦槍走火,而且衝突中以T-62坦克爲代表的蘇聯裝甲洪流,更是讓中國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打坦克流潮。當時裝備的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完成對其無效,現實威脅下開始反坦克武器攻關,包括69式火箭筒(新40火)、紅箭-73等陸續成型。

不過以當時蘇聯駐亞洲區域陸軍力量,裝備了超過1.4萬輛各式坦克,其中更有三分之二部署於中蘇邊界。這種規模的坦克集羣單靠地面力量顯示有心無力,於是開始了空基戰術核力量的改進工作,也就是曾經的夢幻組合——強-5甲掛載“狂飆一號”核炸彈,據稱主要用於對蘇軍裝甲集羣進行有去無回的單程核突擊。

薄弱的地面反坦克
最爲經典的強-5

大家知道轟-6甚至轟-5都承擔過核彈空投任務,以轟-6這樣的大傢伙而言以一枚200-300萬噸爆炸當量氫爲例,重約4噸左右完全在常規載彈範圍。以這種威力真的投到蘇聯裝甲部隊頭上,產生的打擊效果不是一般的好,但問題是面對蘇聯體系對抗下的防禦陣容,這種飛的慢大飛機完全無法接近。因爲此時中國空軍已經意識到隨着野戰防空及地面雷達網的進步,傳統中高空進入、俯衝轟炸在野戰防空和前線戰鬥機面前形同裸奔。

在此背景下只能採用超低空進入,以降低飛行高度避開雷達網探測和戰鬥機的攔截,然後儘量壓縮野戰防空系統發現並攔截半徑。事實上就形成了低空進入,外加超音速突襲的最佳突防模式,然後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12M的強-5開始了改裝。此時給予改裝後強-5甲的任務,是在北方邊界以超低空突防方式,攻擊蘇聯各集羣位於二線的兵力與裝備集結地或其他重要節點。

以下圖爲示例,爲達到儘量壓縮對方發現及攔截概率,最大作戰半徑只有600公里的強-5,不得不採用最耗油的低空飛行方式。 如此一來,實際作戰半徑能不能達到600公里不得而知,因此以這種方式核突擊在反應過來的對手面前基本沒有回航可能。

強-5甲超低空核突擊

1970年4月,空軍、三機部和核工業部開始和廠方商討強-5甲核彈載機方案,並最終確定了甩投改型。對強-5甲機身下部彈艙去掉艙門,然後形成一個半埋式彈艙,加掛一枚已經小型化的氫彈—— " 狂飆一號 "。爲避免核爆強光損害飛行員眼睛,還設計了座艙遮光罩,同時基於超低空飛行帶來的油耗,還增加了燃油攜帶量以增大有限航程。

1970年8月1日,強-5甲首飛成功,接下來多次測試後於1972年1月7日,強-5甲順利完成甩投氫彈任務。按規定做完一系列動作,然後甩投氫彈離機並準時準點起爆,同時飛機安全返場。當然在此期間也曾有過失敗,1971年7月1日,首次甩投氫彈試驗曾因掛架原因未能投放成功,最後選擇了掛實彈成功着陸。

“狂飆一號”核炸彈
“狂飆一號”核炸彈

強-5甲的出現,爲空軍提供了一種戰術核攻擊新手段,戰術氫彈爆炸當量在10萬噸級以下(也有說法當時攜帶核彈是8千噸當量)。不管怎麼說,大威力核彈在對抗坦克集羣時能起到很大的實際意義,只不過實戰操作中還存在幾個問題直接影響到它的入役。

強-5缺乏高精對地攻擊導航設備,特別是在執行低空長途飛行任務時,可能誤差會比較大。同時由於作戰半徑嚴重不足,改裝後的強-5甲最多也就500-600公里,還要求採用地形匹配系統以規避蘇聯防空武器,對於當時的我國來說相當不現實。最後採用的上仰甩投方式來看,飛行員在低空進入目標區後要猛拉機頭,以近垂直大角度爬升並將核彈拋出,然後完成投彈的強-5甲開始轉彎加速撤離。這個時間相當短也就幾十秒,核彈在甩脫之後以弧線朝目標飛去並在400多米空中起爆,這個時間差之內飛行員一定要駕駛飛機飛的足夠遠要不然難逃衝擊波的襲擊。

強5甲攜帶狂飆一號
F-100C攜帶核彈採用甩投

當年的目標如果雙方戰事開啓,強-5甲將攜帶核彈直飛蘇聯後貝加爾地區戰略地帶,以及西伯利亞鐵路沿線和重兵集結地。當然,由於這些目標很多距離都超過強-5甲作戰半徑,有去無回成爲共識也就有了一個綽號“西伯利亞單程快車”。強-5甲雖然投彈成功但成績並沒有批量生產,也許有着上述諸多原因,強-5甲核戰機於1979年3月下馬,已改裝的6架拆除核彈投放裝置後回原單位部隊繼續服役。

遠去的“狂飆一號”
遠去的“狂飆一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