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干半岛西南一隅,有个少为人知的小国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这是什么概念呢?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千万,比阿国还要大的多。

在经济上,阿尔巴尼亚人均gdp为4千多美元,放在别的地区,这个数据还过得去(越南人均值2600美元)。但是很不巧,阿尔巴尼亚所在的欧洲富国扎堆,因此该国长期徘徊在倒数十名的水平。

别看阿国如今不太起眼,前推几十年,可是赫赫有名的“欧洲社会主义明灯”。在那个资本家扎堆的地方,能够独善其身坚持不同的制度,在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的当年,可是件不同凡响的事情,故而阿尔巴尼亚也受到了同阵营大国的频频关照。

在历史上,弱小的阿尔巴尼亚曾被东罗马、奥斯曼等周边大势力统治。1912年为削弱奥斯曼帝国,英法俄奥等六强国帮助阿尔巴尼亚脱离奥斯曼,同时将科索沃划给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给希腊,致其面积减半。付出如此代价,阿国也未能真正独立,依然浮沉于强国的夹缝中。

二战后世界格局重新洗牌,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受到苏联长达15年的大力援助。在这段蜜月期,资金、技术、物资甚至成套项目,被源源不断输入。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走马上任,两国关系开始走下坡路。

一是赫鲁晓夫对前任的批判,令阿领导人霍查十分不满,因为他是斯大林的坚定信仰者。

另一方面,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升温,也使阿尔巴尼亚意见很大,他们同南斯拉夫在民族和领土上均存有矛盾。

对苏联各种看不惯的阿尔巴尼亚,由此开启“作对模式”,频频与苏联唱反调,并在1968年退出华约,等于是彻底翻脸。苏联当然很生气,断绝了对阿国的所有援助。

没了补贴的阿尔巴尼亚,开始主动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中国也不遗余力给予帮助。

当时西欧跟着美国,东欧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两强对华均不友善,团结第三股力量即第三世界,对打破美苏垄断格局很有必要。

有一组数据,至1978年中国对阿援助共折合人民币100多亿元,成套项目142个,涉及钢铁、化肥、玻璃、造纸等多个领域,最好的资源优先供给阿方。

1960年代,国内猪肉价格不过几毛钱一斤,上百亿对中国也是大数字。在外有封锁、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对阿援助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六十年代物价

与此反差强烈的是,阿国把那些在国际市场滞销的产品,强行包销给中国,吃相确实有些不雅。

中国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阿尔巴尼亚除在道义和舆论上支持中国,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也出力不少。在联大会议上率先提出这一动议的,就是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即“两阿提案”,也算是投桃报李之举。

饭来张口的日子过久了,自然会产生依赖性。阿尔巴尼亚的要求越来越高:

你们(中国)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求帮助,就如弟弟向哥哥要求帮助一样。不向你们要,还能向谁要呢?

说的也是实情,苏联指望不上,唯一能提供支援的也只有中国。

然而对中国的无私援助,阿尔巴尼亚并未珍惜,用受援的钢筋水泥建了一万多座纪念碑(全国200多万人);大量化肥被杂乱堆放在露天,任凭风吹雨淋;优质钢管居然被当做电线杆子用……

废弃的飞机

基于此,中国也改变了对阿援助思路:

一、量力而为。

二、根据阿方实际需要及运用援助的能力。有求必应的援助方式,相当于填不满的无底洞。

纠偏是及时而必要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这本是件大好事,却令阿尔巴尼亚十分不满,并宣讲了许多不适合的言论,两国关系随之降温。

到1978年,对阿援助项目全面终止。

援建水电站

从万千宠爱于一身,到门前冷落鞍马稀,完全是因阿尔巴尼亚自身所致。一面伸手要好处,一面又对施援国肆意妄言,这样的伙伴国,又会有谁能接受的了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