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走上霸权之路,然而除西方国家与美国有着相似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较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甘愿被美国所左右。

针对这些反对者,美国有自己的套路:先是经济上打压、政治上孤立,迫使其屈服,当以上措施仍不能达到目的,就会从军事上实施打击。

因此在二战后遍布全球的局部战争中,美国身影频现,规模较大的有朝鲜、越南、伊拉克等战争。其中虽然都有美国唱主角,但每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局都有很大反差。

以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作比,同样是美国发起,在越南,美军深陷泥潭,被搞得狼狈不堪。但在伊拉克,则是高歌猛进,顺利达到颠覆目的。

相同的开端,不同的结局,其间有何深层次原因?

后盾不同

正如朝鲜战争一样,越战也是不同意识形态两大阵营的对抗。美国为将红色思潮逐出中南半岛,扶植南越、甚至不惜投入大批军力,仅凭北越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对此中苏当然不会坐视,明确北纬17度线以北为美军禁区,若敢越雷池一步,当年在朝鲜那一幕很可能重演。因此美空军偶有越界已是极限,陆军是不敢踩线的。

美军如笼中困兽,缩手缩脚。反观北越有了稳固后方,除向南派遣大批游击队,还在那里发展了遍地反美武装,态势主动。

至于外援力度也相当大,苏联对北越输出全套防空系统。据俄史料表明,整个越战期间,该系统击落美机4千架。

中国也以各种方式援越抗美,除修筑路桥外,无偿援助物资总计200多亿人民币,其中枪支计200多万支,有千余名指战员牺牲在越南。

正是这股强大的合力,令美军深感无奈。

伊拉克的情况不同,在1990年代入侵科威特折戟后,便遭受了严厉惩罚。全面封锁令伊拉克陷入危机,被迫接受“石油换食品”计划,来渡过粮食短缺的窘境。

到2003年美国发动战争时,经历十余年制裁的伊拉克,已非昔日“中东雄狮”。

当时国际形势已有重大变化,苏联早已分解,制衡美国的力量不复存在,举目无援的伊拉克事实上处于孤立,只能任人宰割。

战争模式不同

越战时期,美军面对的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根本找不到决战的机会,越军却能利用擅长的丛林战进行袭扰和消耗。

伊拉克地处中东干旱缺水,不具备越南那种遮天蔽日的茂密丛林,且大部分国土位于平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种地形极利于美军施展。

越战可以说是“后二战时代”,飞机大炮等传统武器仍然是主导,打击距离、精确度较为有限,就是俗语说的“枪弹无眼”。

可是在伊拉克战争中,枪弹“长了眼睛”般指哪打哪。美军用负载高技术芯片的制导武器,打了一场颠覆传统的战争。从3月20日起,美军共发射精确制导导弹两千余枚,摧毁了伊方的机场、港口及军事设施。

在4月8日地面攻击开始前,数量达45万的伊正规军硬是连美军的人影都没看到,因此伊战也被称作“不对称的战争”,双方战力差了一个维度。

截止4月15日美军宣称“控制伊拉克全境”止,其死亡人数仅262人,半数死于事故。对比之下,伊军的数字是1万人。

战术不同

“决定战争胜负的并非一两件先进武器,人是最关键因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对手,不同个体表现会截然不同。

从战术上讲,北越军队使用的游击战十分恰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而伊军在无法实施游击战的情况下,被迫同美军“硬杠”,这就像“叫花子同龙王爷比宝”,被迅速击溃也是意料之中。

美军在伊战中,充分发挥了远程精确打击的优势,使地面战发起前,伊军已军心涣散。北越军队是另一番精神面貌,是为了民族独立和统一而战,这其中涉及到信念的因素。

综上,越南和伊拉克同为体量不大的国家,对抗的都是强美,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必然。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当弱国与强国对垒时,难道就毫无胜机吗?答案当然是“未必”,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