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军为能打击日本本土,可说是不惜血本、费尽心机。

两国隔着迢迢万里的太平洋,地理中心相距超1万公里,即使从夏威夷到东京,直线距离也有6200公里。

当时美军的主力轰炸机B29,载弹航程为5000多公里,续航能力只够飞个单程。况且太平洋诸岛多被日军控制,极易遭到中途拦截。

B29重型轰炸机

因此美军要接近日本本土,唯一的办法是夺岛,破坏掉保护日本的外围岛链。日本也很清楚,太平洋里的岛屿关系到自身存亡,只能倾尽全力作困兽之斗。

双方为此皆付出巨大代价,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死亡150万人,美军伤亡43万,其中死亡12万。

一座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岛,被打成人间修罗场,硫磺岛战役尤为惨烈。

小笠原群岛位于日本到菲律宾之间,北距东京约1000公里。在失去对菲律宾控制后,该群岛成为屏障日本本土的最后门户。

硫磺岛是小笠原群岛较大的一座,面积20平方公里,南北8公里,东西最窄处仅800米,是个不适合人类生活的火山岛。

在1944年初,美军攻占位于中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后,感受到危机的日军便开始向硫磺岛调兵遣将。到美军发起攻击时,岛上总兵力已达2.3万人。

更为夸张的是,日军几乎掏空了岛上山体,构筑起“坚不可摧”的要塞。各工事之间有通道连接,且出口众多,兵力调动十分便利。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日军的工事是立体的,比如折钵山阵地,坑道、暗堡有九层之多。可以想象一下,在整座山体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无数射击孔,既弥补了射击死角,又能形成猛烈的交叉火力网。只要美军敢上岛,迎接他们的将是铺天盖地的子弹。

指挥官栗林忠道也颇有来头,曾任日本天皇的侍卫长。在研究塞班岛登陆战后,他认为:“日军和美军存在巨大的火力差距,且美军拥有制空、制海权。如果死守滩头阵地,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因此栗林决定放弃滩头守御,将作战重点放在美军登岛后。待其深入数百米,再予之大量杀伤。他的目标是,一个日军至少杀死十个美军。此外,栗林严禁日军组织自杀性冲锋,那不过是愚蠢的送死行为。

栗林忠道

该防御思路是正确的,在钢筋水泥的保护下,美军的强火力优势被降到最低,等炮火一过,日军就钻出来对美军进行有效杀伤。

美军攻岛总兵力为为11万人,登岛部队主要是第3、4、5共三个海军陆战师,合计约6万人。

对于被围成铁桶般的硫磺岛,美军沿袭一贯的做法,先集火轰击,将岛上日军炸懵。原计划是轰炸十天,但实际只携带了三天的弹药量。对于这样一个弹丸小岛,三天已经足够。

虽事先做了精心准备,美军仍低估了岛上工事的坚固程度。共有2.4万吨弹药被倾泻到硫磺岛上,令这个可怜的小岛成为一片火海。然而收效甚微,埋在地下的工事毫发未伤。

1945年2月19日,美军从东海岸登陆,第4师攻击岛南的折钵山主阵地,第5师主攻岛北的机场,同时向元山主阵地渗透,第3师作为预备队。另派一支部队由硫磺岛最窄处,掐断两部分日军的联系。

当美军实施炮火准备时,日军躲在工事中,这令美军登陆异常顺利。然而随着炮火延伸,钻出地面的日军给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噩梦。

登陆第一天,美军战死500余,伤1800余,鲜血染红硫磺岛的土地。但和后面的损失相比,这只是个序幕。

由于远程炮火难以有效破坏日军工事,登岛美军只能用手榴弹、炸药包、喷火器逐洞争夺,甚至把推土机也派上了战场,进展缓慢而艰难。

战斗到21日,美军被迫将预备队投入战斗。日军则从本土派出飞机对围岛舰队神风攻击,战役进入白热化。当日美军伤亡翻倍,阵亡600余、失踪500余、伤4000余。

巨大伤亡令美国人也红了眼,甚至有人提议使用极端手段——施放毒气。出于对国际公约的顾虑,这一方案最终被否决。

登陆第四天,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一支美军小分队将星条旗插上折钵山顶。随即,一张被命名为《美国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的照片迅速走红,并成为众多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与此同时,日军折钵山主阵地大势已去,元山成为最后的堡垒。

美军集中三个师展开合围,但始终难以突破日军用火力编织的“死亡之网”。对这些无法用炮火摧毁的工事,美军士兵唯一办法只能是一点点推进,有时一整天仅前移数米。即使费尽力气攻占地表阵地,也会被不知从哪钻出的日军迅速消灭。

战斗从2月一直被拖到3月,美陆5师伤亡超3/4,接近瘫痪边缘。有后援支持的美军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守岛日军的艰难程度。

3月16日,最后的时间到了,栗林向东京发出“诀别电”,随即发出“全体玉碎”的指令。26日凌晨,栗林带着几百残兵摸进美军营地,收割了许多美军士兵的生命。他成功的激发了美国大兵的怒火,毫不留情的对这伙“卑鄙的敌人”四处追杀。

最终,以走投无路的栗林剖腹为句号,计划五天却恶战一个月的硫磺岛战役结束。

日军除千余人投降,两万多人尽皆战死。美军伤亡数字比之毫不逊色,近7千人战死,负伤者达2.1万人。

随着硫磺岛战役结束,日本彻底暴露在盟军兵锋面前,距其投降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