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当美国好容易摆脱原宗主英国的掌控后,内心还是颇有些凄惶的:“虽然获得自由,但自身势单力孤,往后的路该怎么走”?

美国接手的只是东海岸(临大西洋)的13个殖民地,面积仅80万平方公里。和英帝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别无二致,美国也是被当做原料供给地和工业品市场来“培养”的。为维持自身领先优势,英国当然不会容忍殖民地成长为竞争对手。

因此在美国羽翼丰满之前,唯一选择就是照抄现有的发展模式,即殖民地模式,通过掠夺得到成长的养分。

于是一系列鼓励拓荒的政策出台,以林肯时代的《宅地法》最为出名。凡美国公民,只需付出10美元登记费,并在西部土地耕种5年,即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约4千平方米)的土地。

总之这类“近乎白送”的政策,让无数美国人拖家带口、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北美东部山脉),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运动。

由于美国在北美大陆是没有天敌的存在,左邻右舍根本没有能力阻挡,特别是土著印第安人倒了血霉。《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曾直言不讳地说道:

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获取他们的土地,那么我们要用短柄斧头反击。美国人的目标是灭绝印第安人或是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这简直是一篇理直气壮的强盗檄文。

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在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前,居住着数千万印第安人,到1970年代,这一数字剧减到80万,种族灭绝的目的基本实现。

不同种群之间的生存竞争现实而残酷,脱下文明外衣的美国,初期的扩张过程同样充斥着野蛮和血腥。

通过一系列夺占或是低价购买,到19世纪末,美国几乎将北美大陆接近一半的土地纳入版图。然而他们惊恐地发现,昔日那片可供无限攫取的西部边疆已到尽头,再往西只剩下浩瀚的太平洋。

由此引发一个危机,通过占有新土地进行发展的模式已是穷途末路,一时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失业者达到数百万人。

为结束危机,美国又瞄上没落的西班牙帝国,试图抢夺新的海外殖民地,延续之前开疆拓土的发展模式。

最终美国赢得美西战争,并成功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等原西属殖民地。不过这一次,美国似乎转了性,并未将这些“战利品”并入本国。

比如波多黎各,哭着喊着、甚至自发全民公投强烈要求加入美国,却遭到无情拒绝,在美国国会曾流传一句戏谑之言:“相比波多黎各,月球成为美国第五十一州的可能性更大些”。

非但不吞并这些殖民地国家,后来反而费心费力帮助它们独立,美国到底打得什么算盘?

当时美国有位历史学家杰克逊特纳,在总结之前百多年发展历程后,他提出了名为边疆理论的学说:

杰克逊—特纳

美国曾经的西进运动,实质上是种同质化扩张,即同一大陆上,由本国国民自然拓展,遇到的阻力小且成本较低。

然而类似的“无主新大陆”已不复存在,靠抢夺别国殖民地人为创造边疆,从战争成本、殖民成本、同化成本上,都会令美国不堪重负。

特纳对此提出警告,不要重蹈罗马人和英国人的错误,这会加速一个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该学说被美国领导层所接受,进入到20世纪,美国不再发动以扩张领土为目的的战争。

如果得到土地,却不能从中获取利益,反而成为沉重负担,那么宁缺毋滥。

这是美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转折,从初期单纯依靠掠夺土地来扩大生存空间,到后来通过贸易、金融、科技、军事等内核实力的提升保持优势,美国成功实现国家层面的“产业升级”,从而跨入更高的发展维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