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並不是一個褒義詞,有時候這個話有着某種折中的味道,但有的時候,這句話卻是在訴說着某種現象,而這種現象並不是很好。

人們總是喜歡跟自己同類聚集在一起,這其實很正常,人總是需要一些社會屬性來獲得認同感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聚集在各種各樣的地方,這些地方多數時候都是具有一些屬性來彼此區分的。

也正是因爲人們都喜歡彼此進行區分以及用這樣的區分來爲自己冠以一種標籤屬性。因此,太多太多用來區分的社會標籤就誕生了。比如說高收入羣體,比如說中產階層以及底層等等。

這些羣體不需要社會進行太過於細緻的劃分,只需要自己用一種標準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到自己的日常就行。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說的就是一個被區分了的故事,這個故事裏,主要爲我們講述了一羣人被區分後,所展現出來的百態。

這是正常社會中的一部分,然而也是被我們經常性忽視的一部分。忽視不代表不存在,或許僅僅是在說這些人並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但究竟什麼纔是主流呢?這個答案就要問觀衆了。

《爛故事》本身不是一個爛故事,它只不過是根據一本殘缺的日記以及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延伸這本日記的內容的故事,這個故事裏的故事很爛,但是現實中的故事卻被我們習以爲常,並且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做很不妥。

究竟在現實中這羣人的故事到底怎麼樣?每一個接觸過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本片給出了一種答案。位於羅馬的一個底層社區,這裏聚集着一些渴望成爲中產階層,但是現實中卻不如意的人。他們雖然有着可以讓自己稍微輕鬆一點的生活,然而距離自己所向往的中產階層始終有着一種距離。

這種距離看不見,摸不着,但是無法逾越。本來安定的生活一直在繼續,然而當某種情緒不斷地襲擾的時候,這種安定就開始醞釀出來了巨大的暗湧。

於是,夏天到了,這裏的生活開始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了。大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與小孩子無關的,然而孩子們卻不這麼認爲。當自己的父母們開始對於生活各種抱怨

的時候,孩子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了。

父母覺得自己的生活看不見未來,孩子雖然沒有太多的煩惱,然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對於這個自己所在的地方的看法。這個看法是不同的,但所有人的看法最終歸結到了一點,這個地方需要被毀滅,所有人都要被毀滅。

沒有人知道爲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念頭,然而每一個孩子都這樣去做了。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當所有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去做同一種事情的背後,其實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們在崇尚自己的老師的年紀,老師卻沒有給出孩子們一個更好的指引,最終這些孩子們的行爲被家長髮現後,孩子們表面上看是平靜了許多,然而背後卻產生了更加巨大的震動。

最終,所有的孩子在被一個對於生活失去了信心的老師的引導下,開始了更加廣泛的,對於家長傷害更加深的行爲上去了。

然而本片中唯一獲得倖存的孩子卻不得不繼續跟着自己的父親顛沛流離,早早地失去了一個做孩子的樂趣。然而故事發展到這個階段戛然而止,原來這一起都是源自一本小孩子的殘缺不全的日記以及一則社會新聞。

只不過在這個故事裏,這本日記被一個大人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最終衍生出了一個故事,一個爛故事。

這並非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然而正是由於這樣的不引人入勝,這個故事本身就很具現實意義。因爲現實中的我們是不會對低於自己階層的人們產生多大的興趣的,同樣的,我們只會像片中的人們那樣對高於自己的中產階層發出渴望,然而卻最終改變無望。即便是中產階層,他們的生活亦是如此。

每一種階層的人們都有自己的侷限性,而各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卻幾乎保持不變了。

人類社會活動以及資產階級發展這麼年,帶給大多數人豐盈的物質生活的時候,所有人的社會屬性也被一點點的固化了。在這種堅固的社會屬性中,沒有人能具備流動的可能,人們最終會往下走,而往上走的路卻很窄。

因此,每一個聚集區,基本上聚集的都是一部分屬性差不多的人,而異類階層的人是不願意居住在非自己階層的區域內的。

最終,某種情緒或者是生活方式就會傳染所有人,並終於形成一種難以消除的烙印。而現實之所以悲劇,原因在於我們即使看到了這些烙印,但是改變卻已經不可能。好夢不會延續,然而壞情緒卻能傳染。

……

你好,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