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的电影《夺冠》拍出了一种我们心里默认嘴上否认的女排精神。

那么什么是女排精神呢?

女排精神的核心就是赢冠军。

不能拿冠军的女排,还能叫中国女排吗?

中国人民是这么想的,教练们是这么想的,女排姑娘们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电影的名字”夺冠"这两个字取得好,它准确而犀利的击中了女排精神的核心。

一、

女排精神诞生的标志,就是第一次拿世界冠军。从此,女排精神和冠军融为一体。

1981年,中国女排和日本东道主的世界冠军赛上,前四局中国女排均落后于日本女排。

当时的教练什么也没说,只是义正言辞的质问大家”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打球?”。一个运动比赛,教练却要拿家国仇恨来激励队员们只能赢,不能输。

为什么我们把一场体育比赛看得那么重要?

因为我们输了太多次了。

翻开我们的近代史,那是一个长达两百年的屈辱史,我们输掉了一次次战争,我们也一次次失去自信。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屈辱历史,就是抗日战争,14年间,几亿中国人民被一个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基数都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打得满处逃。

日本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的耻辱。所以,无论在什么竞技场上,只要对手是日本,我们都很容易把这种比赛和家国仇恨联系在一起。

因为早已经是和平年代,我们不能通过武力洗刷我们的耻辱。那我们就会利用和平年代的一切竞争比赛,打败对方,宣示我们赢了。只有这样才能稍稍缓解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屈辱感。

所以,在我们这种意识形态严重的国家,女排夺冠是一种手段,弘扬国威才是目的。

女排如此。娱乐文化亦如此。和女排同时代,以第五代导演为主的中国电影,每一次获得国际大奖,每每都能从文化高度上升到政治高度。

二、

时代造就了郎平,郎平也被时代绑架。

夺冠,扬国威,就是时代加注在郎平身上的包袱。

她当初的出走国外,应该于此有关。她想逃避,也想甩掉这种包袱。所以,她有将近10年的时间一直在国外任教。

08年的奥运会,改变了她看似轻松而自由的职业教练生涯。

其实,她刚一回国就意识到了自己根本没有甩掉那个包袱。

她所率领的美国女排还没有和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决战。她已经开始紧张,她怕万一自己赢了,中国女排输了怎么办。

事实,果然如她所料,中国女排输了。

当美国女排队员们为胜利喝彩的时候,她背着包在中国球迷的一片骂声中,沉默的走出赛场。

相比陈忠和的如释重负,郎平的心情是复杂的。而复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球迷的嘲骂,而是中国女排失去冠军这个事实,让她难以接受。

她一直放不下中国女排。

之后的女排成绩越来越暗淡,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家人抱怨电中国女排打得非常差,说现在体育赛事就是一场游戏的时候,郎平显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却又不得不接受当前中国女排的现状。

其实,那时候,她已经有了回国的想法。所以,才能在队友的追悼会上,毫不犹疑的接过那个大家请求她回去的排球。

道德绑架也好,情感绑架也好,时代绑架也好,在这一系列绑架里面,有郎平的身不由己,也有郎平自发的挺身而起。

她是和中国女排一起辉煌起来的,她没有办法看着中国女排逐渐没落。

最后,她意识到了,这个包袱她退休之前也许都不能卸下来了,人民不让她卸,队友不让她卸,甚至她自己已经习惯了负重前行。她终于担起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中国女排的主帅。

三、

关于女排发展的专家研讨会上,那些领导专家们的话,也可以看出体制内的一些问题。

专家们善于讲一些正确而没用的屁话,在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上绕来绕去,就是不提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当郎平打断他们,提出自己具体的改革措施时,专家们惊呆了。听着郎平大胆的改革措施,一位领导忍不住斥责她“郎平,你要想想自己能不能负起这个责”。这一句话,说明了很多问题,那些体制内的领导专家们,谁也不想承担改革的责任。

郎平和体制的矛盾,影片应该展开讲,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理解郎平这个传奇人物。很可惜,电影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

郎平见证了美国女排姑娘享受体育本身的轻松和快乐,她很想让中国女排姑娘们也能快乐的打球。所以她才会在调查问卷上问大家“热爱排球吗?”。

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情和快乐的来源。

很可惜,除了一位队员明确表示自己不爱排球之外,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相比,郎平的那个年代,现在这个年代物质上要好得多,起码大家都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了。

所以,你能从90后姑娘们的对话中,看出她们更个性,更自我。

当时,当你真正问她们,自己想要什么时,她们又回答不上来。

问题在于,她们得益于时代的背景,天然的反抗压制自由,天然的想做自己,又对自己认识不清茫然无措。

这当然跟我们的教育有关。

被问到为什么打排球时,朱婷说是为了爸妈。对朱婷来说,打排球是一种能最快摆脱贫穷的谋生手段。这跟之前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一遍遍告诫我们”知识就是命运“是一样的。

那位主动退出女排的姑娘,说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问过她爱不爱打排球。

说到底,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实用的,而长期忽略了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我们从小就被扼杀了快乐的能力,等突然有一天被问及,怎么可能轻易答的出。

巩俐饰演的郎平,嘴巴紧闭,永远一副严肃的模样。这样的一个状态的郎平,当她去跟队员们说放轻松,要快乐的打排球的时候,是没有说服力的。

而且一到大赛的时候,她比队员们还要紧张,其实,她心里更在乎输赢,还是放不下女排要夺冠的目标。

最后,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重新夺回冠军,奏国歌的那一刻,郎平拨通了陈忠和的电话,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曾经中国女排在她手上失去的荣耀,终于被她亲手送回。这一刻,她不欠任何人,包括她自己。

四 、

影片重点应该放在郎平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和挣扎上。

其次是,影片对90后表面上个性,实际上有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茫然无所也应该展开讲。

因为只有聚焦到个体,电影才有灵魂。

那些看似是个体的挣扎,都描述的过于简单而宏大,所以模糊不清。

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点到为止,所以整部电影拍的有点浮面化,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不过,我们也能理解,这样的命题作文,以上说的两点很少有深挖的空间。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的。

想想,我们自己也有意识无意识的妥协在这种客观环境中,所以,也就不能对电影的主创人员苛责太多。

喜欢请关注“时空记1994”,定期更新影评、书评、乐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