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有多重要?几乎每次公共场合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公众对该话题的热议。

采写 | 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涂长芳 麦洁莹

实习生 李爽 余卓朋 刘昕辰 张芷怡 萧咏棋

视频:南都记者 张驰 任磊斌 实习生 梁芷莹 曹传钊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nddaily)

12月1日晚,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有人倒地心脏骤停,现场多人参与心肺复苏。

据现场施救的跑友称,救援时,试图寻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但并没有找到,心肺复苏做了近一个小时,但仍旧没有将倒地者抢救过来。

详情戳视频↓↓

00:43

【南都N视频】视频:张驰 任磊斌 实习生 梁芷莹 曹传钊

就在一个月之内,广州已发生3起类似的事件:

11月4日,一名中年跑者在广州天河区临江带状公园附近绿道突然倒地;11月20日,一名男子在广州地铁车厢因急性心梗晕倒。

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有多重要?几乎每次公共场合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公众对该话题的热议。

11月20日,刚好路过的南方医院急诊科医生在地铁站台抢救心跳呼吸骤停乘客。资料图

南都民调

仅三成受访者见过AED

据南都民调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缺乏了解。33.48%的受访者表示只听过AED的名字,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27.90%只在网上看过相关资料;23.61%见过实物,但没使用过;仅7.73%表示曾经使用过;还有7.30%从未听说过AED。其中,男性受访者对AED的知晓率略高于女性。

问及在哪些地方见过AED时,45.95%的受访者回忆称在机场、汽车站等客运枢纽见过,占比最高;其次是在医院,占比36.49%;在商场里见过AED的受访者占比21.62%;写字楼、公园景区、学校的占比均不到两成。

(需要注意的是,南都研究员对受访者在问卷中填答的AED具体位置进行了逐一走访,发现部分受访者提及的位置其实从未配置过AED或其他急救设备。研究员猜测,可能有少数受访者对AED的外观或作用存在误解,以为该位置放有急救设备。因此,该题统计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实际见过AED的受访者会比问卷数据更少一些。)

再追问受访者认为哪些公共场所最需要配置AED,机场等客运枢纽呼声最高,占比达94.85%;其次是公园景区和商场,分别占比87.98%和87.12%;写字楼/办公园区占比85.41%;学校占比84.12%;酒店/住宅社区占比70.39%;只有医疗设备相对充足的医院占比稍低,为54.51%。由此可见,受访者对各类场所配置AED的诉求都非常强烈。

实地走访

省应急协会站点:

缺钱维护,不少应急站点AED“下岗”

据南都研究员了解,由于广州尚未有职能部门牵头在市内公共场所统一投放AED,过去数年,市内的AED主要依靠企业或社会组织捐建。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只有约三成受访者在广州市内见过AED,其中客运枢纽、医疗机构的配置率相对较高。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广州市内AED的分布情况,南都民调中心从互联网上抓取了近五年来广州配置AED的新闻资讯,结合问卷调查中受访者提供的AED配置场所,梳理出一份广州可能配有AED的场所名单,并抽取部分地点作实地走访。

自2015年起,广东省应急协会陆续在广州投放了一批应急站点,且每个站点均配备了AED,是目前广州市内投放AED数量最多的社会组织之一。

11月14日,研究员按照省应急协会网站上公示的站点名单,走访了天河区的长湴优托邦、长湴地铁站、长湴公园、天河客运站四个应急站点。现场可见,上述四处地点确实均建有橙色外观的应急站点,站内放有轮椅、灭火器、防毒面具等多项设备,唯独本应放置在站点右上角柜中的AED不见踪影。

天河客运站地铁站D出口附近的应急站点,找不到AED的踪影。

对此,研究员尝试联系站点所在地的天河区长兴街道办事处了解情况。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表示暂时不清楚具体情况,建议直接联系对应站点的维护人员。

研究员又根据长湴公园站点门外张贴的维护记录表,拨通了其中一名维护人员的电话。对方回应称,应急站点内的设备均由省应急协会提供,他们也不清楚AED的具体去向,但根据维护记录表,截至上一次巡检维护(2020年10月20日)时,站内设备均齐全可用。

为了解这些站点的AED具体去向,南都研究员采访了广东省应急协会秘书处的徐先生。据他介绍,省应急协会目前在广州已投放了约200个应急站点。其中确实有部分站点的AED由于电量不足、配件更换等原因,正处于维护状态,但暂时无法确定维护时长。

徐先生还告诉研究员,这批应急站点均由省应急协会自行投资建设。他们此前也曾尝试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但未能落实,因此目前协会资金压力较大,后续的站点新建计划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只能优先保障已有站点的维护。同时,他们组建了专门团队每天在市内各个应急站点之间巡检,确保站点设备可用。

海珠区生物工程大厦楼下的应急站点,右上角柜中摆有AED。

按照徐先生的指引,研究员从广东省应急协会开发的“微应急”APP上梳理出一份广州市内178处应急站点名单。根据这份名单,研究员又再选取了天河、海珠、越秀、白云区共22个应急站点进行实地走访。结果发现,走访的这批站点中,只有省汽车客运站、大沙头码头、海珠客运站、罗冲围客运站以及生物工程大厦站点的AED仍然在岗,其余17个站点均未见有AED。

部分企业配建AED已撤走

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图”显示,市内多家民营体检/医疗机构配有AED;部分高校、企业也曾获得第三方组织捐建AED。南都研究员尝试对这部分场所作实地走访。

11月11日下午,研究员来到海珠区南丰汇。“救命地图”小程序显示此处某品牌体检中心配有一台AED。但研究员在现场看到,该体检中心已结业,大门被物管围蔽起来,周边看不到AED设备或相关标识牌。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黄埔优托邦某体检中心、以及番禺区奥园城市天地某民营医疗机构。受疫情、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已经结业,其AED也一同撤走,但微信小程序上的数据迟迟得不到更新。

海珠区南丰汇,“救命地图”小程序显示配有AED的某品牌体检中心已经结业。

即使是仍在正常经营的机构,其AED也未必能随时候命。在海珠区琶洲某体检中心,研究员咨询前台工作人员是否有AED,对方先是回答称有该设备,随后进入办公区找了一段时间,出来时又改称没找到设备,可能已经被搬走。

在猎德优托邦某体检中心,工作人员表示AED只在每天上班时间摆出来,下午就会收回去。研究员下午4点到访时,现场只剩下一个壁架,显示此处有时会放置一台AED。

猎德优托邦某体检中心,AED每天下午都会被收回。

除了体检中心,按照“救命地图”小程序的名单,中山大学南校区和东校区也分别在校内体育馆配置了一台AED。但研究员根据指示来到校内,两个校区都找不到任何关于AED的标志或提醒。据中大南校区的体育馆管理人员表示,此处确实曾经有过一台AED,但后来又被捐建的公司收回;中大东校区也有学生反馈,2018年还曾在体育馆内见过AED,但设备似乎在疫情期间被收了回去。

此外,研究员还根据网络搜索结果,查询到荔湾区多宝路某旧址陈列馆曾于2018年获捐建一台AED。11月13日下午,研究员来到该陈列馆,现场工作人员却明确表示馆内没有AED设备。

有机构以使用成本高昂为由,不愿外借AED

走访过程中,研究员还遇到部分机构不同意公开自己的AED配置情况,理由是设备单次使用成本高昂,无力负担外借成本。

研究员按照问卷调查中受访者提供的信息,在越秀区某机构找到了一台AED。但该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AED仅供内部使用,不打算对外公开。负责人解释,AED的电极片属于消耗品,每用一次都要花几千块钱更换;其他放在公共场所的AED,日常充电、电极片更换都有配置单位买单,但自己的这台AED属于私有财产,需要自行承担消耗费用,所以这台设备只供内部使用,不会放在公共场所。

之后,研究员在天河区某医疗机构也遇到同类情况,机构负责人以使用成本为理由拒绝公开AED配置情况,表示该设备仅供院内职工和病人使用。

关于AED的使用成本问题,省应急协会的徐先生向研究员介绍:他们曾购买过几款不同的AED,其中国外品牌相对较贵,每台需要约四万元;国内品牌便宜一些,大约两万元一台;后续维护则主要是使用后需要重新充电、更换电极片,成本较低,不至于一次花几千块钱。

研究员也查询了市面上AED及其配件价格。在国内某电商平台,目前一台AED的价格大约在25000-38000元之间,电极片的价格则从800-3000元不等。综合来看,不同品牌的AED设备本体和电极片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如果选购价格较便宜的国产品牌,AED的单次使用成本可以控制在千元左右。

电商平台上,一台AED售价大约在25000-38000元之间。(售价极低的训练机不具医疗效果)

AED电极片的售价在600-3000元之间。(训练机用片不具医疗效果)

南都评论

广州AED推进停滞,由谁牵头需尽快明确

撰文:吴小叉

几乎每次公共场合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公众对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热议。为了解广州市内AED配置现状以及公众对急救技能的知晓度,南都民调中心今年再次发起调查,并实地走访了76处公共场所,发现仅40处AED设备正常可用。市内多处应急站点的AED处于维护状态;不少机构自行配置的AED亦因企业结业、使用率不高等原因已撤走。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卫健部门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心肺复苏的普及性培训,营造公众参与急救的社会氛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场所投入配置AED。广州显然属于有条件的地区,而以广州的人口密度及公共场所人流量,又有着强烈的配备AED的需求。

AED的重要性已毋庸赘言,但AED不仅应在公共场所有足够配备,而且需要后续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广州的AED配置工作推进不能算快,甚至从南都此次民调的结果来看,有陷入停滞的倾向。

广东省应急协会自2015年起陆续在广州投放了一批应急站点,且每个站点均配备了AED,但此次调查显示,部分应急站点中不见AED踪影,广东省应急协会秘书处的徐先生亦回应,有部分站点的AED由于电量不足、配件更换等原因正处于维护状态,时长未知,且因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未能落实,后续的站点新建计划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同时,广州亦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未为地铁站配备AED的。11月,广州地铁回应称,目前广州市红十字会已在研究在公众场所设置AED,广州地铁集团正按照广州市卫健部门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在地铁站内试点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准备工作。

在广州的AED推进工作停滞不前,甚至现有的部分公共场所AED因维护困难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向哪个部门提起监督?或者简单来讲,由谁来管?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

说到AED的配置与科普,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红十字会。2014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公众除颤公益项目,在试点省份的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免费安置AED。地铁等公共场所配备AED、进行急救培训与技术指导、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AED地图等,都有着红十字会的身影。但中国红十字会虽有官方背景,终究是慈善组织,不可能代替政府部门履职。且2019年11月有乘客在北京地铁内心源性猝死,中国红十字会带官方认证的头条号曾发文“希望北京地铁‘允许’红十字会在地铁安装AED”,更说明其中的阻力。需要有明确具体的牵头政府部门,才可能顺利推进AED建设工作,解决后续管理问题。

实际上,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共场所配置AED的责任部门,但从已经大面积为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城市经验来看,有不少经验可借鉴。

国内一线城市中,上海、深圳、北京三地地铁均已安装AED设备。

深圳是全国AED建设的榜样城市,采取的模式是强力的政府统筹和政府采购。2017年,深圳市将“公众电除颤计划”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从立法和政策等层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并计划由政府财政出资购置5000台AED,于“十三五”期间完成5000台AED的采购与安装,5~10年内实现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100台AED的目标。目前,深圳地铁已全线配备AED,并成功挽救了6个人的生命。今年10月发布的公告显示,深圳市公共场所配备AED三期项目招标组织为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采购单位为深圳市急救中心。

北京地铁多座地铁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并将于2022年底实现AED全线覆盖的消息也引发公众关注。这一消息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发布的,结合此前报道所透露的信息,北京的AED建设工作主要是由北京市卫健委牵头推进。今年1月,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曾透露,谁来配置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随后,北京市卫健委组织召开了公共交通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工作推进会,参与会议的有北京市财政局、市交通委、市红十字会、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11月4日,一名中年跑者在广州天河区临江带状公园附近绿道突然倒地,医护人员赶到后抢救无效;11月20日,一名男子在广州地铁车厢因急性心梗晕倒,最终不治。广州公共场所配备AED已不能再拖!

无论是政府统筹模式,卫健委牵头模式,或是其他形式,最重要的是尽快确定具体的牵头部门,加快推进公共场所AED配备,给予广州市民更完备的生命保障。

AED怎么用?

操作简单仅需四步

↓↓

第一步,打开机器的电源开关,让它提示你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二步,打开盖子,取出电极片,把电极片按它的要求在病人的身体的指定部位贴好。

第三步,让机器自己分析病人的心率,是不是室颤状态。

第四步,如果机器分析病人处于室颤状态,它会提示“现在出于室颤状态”,请大家都离开,这样避免危险,并进行自动充电,当它充电好了以后,充电键会变红提示大家,然后我们按下充电键,这个电流就放出来了,放完电以后,对它进行持续复苏,这一次电击除颤的治疗就完成了。

这些知识一定要记牢

关键时刻能救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