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寂靜的田野,蛙聲四起,他習慣性地拿起手電筒,去尋找青蛙的足跡,不是爲了抓捕,僅僅只是爲了觀察青蛙。“要想將作品雕刻得傳神、惟妙惟肖,觀察這一步必不可少。”這位“奇怪”的人,名叫王邦鐘,是海口秀英區永興鎮的一位根雕師,25年來,不少“朽木”在他的手中化爲藝術精品。

根雕是個精細活 也是個苦差事

1975年出生的王邦鐘是地道的海口永興人,因爲父親是一名木雕工匠,他從小便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畫畫。初中畢業後,出於對根雕的熱愛,他毅然選擇了學習根雕技藝,自此便與根雕結下了不解之緣。1995年,在經過三年根雕學習後,王邦鐘在根雕技藝上有了一定的造詣,於是他便在永興鎮上開辦了一家根雕工坊,經營至今。

根雕師王邦鐘。(秀英區供圖)

“學習根雕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你只有喜歡這門手藝才能學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覺得辛苦了。”王邦鐘說,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根雕,既費手又費眼,但他樂在其中。“根雕是一件精細的活,特別是對細節的處理,需要全身心投入,眼到、手到、心到,不能馬虎大意。”

作品栩栩如生。(秀英區供圖)

“根雕技藝源於自然,所謂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就是要根據材料本身的結構、紋理和造型去選擇雕刻的主題,對於材料的自然形態一定要保留。”對於根雕技藝,王邦鐘更注重作品的渾然天成,當拿到一塊材料,他都會觀察揣摩,如何在保留原始形態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好的效果。有時候需要花費一天、兩天時間,有時候則長達一個多星期。

多年積累和沉澱,讓王邦鐘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觀察經驗:通過觀察實物去了解所雕刻對象的形態和細節,然後將觀察所得還原於作品,讓作品更加富有神韻和意趣。“我雕刻的很多主題都是關於蟾蜍、青蛙等動物,通過仔細觀察,抓住這些動物的神態,雕刻時就越有靈感,有一種下‘刀’如有神的感覺。”王邦鐘說,他曾經連續三個小時在田裏觀察青蛙,並用手機拍下來,反覆揣摩,不斷提升自己的表達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動、更富有藝術感。

免費收徒教學 期待將根雕技藝發揚光大

如今,王邦鐘的根雕作品已經銷往全國各地,工坊在行內也越來越有名頭,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拜師學藝。迄今爲止,王邦鐘先後帶出28名徒弟,既有附近鎮村的,也有澄邁、屯昌等市縣的。對於徒弟,他都是傾囊相授,並且不收學費,就想通過師徒相承的模式將根雕技藝傳承下去。

指導學習根雕技藝。(秀英區供圖)

“只要是喜歡並想學這門技藝,來我這裏都免費教,我希望徒弟越多越好,這樣就可以把根雕這個民間傳統手藝流傳下去,並且能夠發揚光大,做大做強。”王邦鐘對徒弟的愛同樣源於他對根雕的熱愛,對於一項民間技藝來說,師帶徒是最直接有效的傳承方式。

“在海南建設自貿港的大背景下,對於我們的傳統根雕技藝來說,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一方面我們要立足本土,挖掘更多海南文化內涵,同時,也要不忘初心,堅持不懈,不斷創新,將根雕技藝傳承光大。” 王邦鐘所期待的傳承不僅是一項手藝的傳承,更是對匠人精神的傳承。

王邦鐘的作品。(秀英區供圖)

在王邦鐘的根雕工坊裏,陳列着許許多多賦予了他深厚情感與精湛技藝的根雕作品,向人們展示着根雕這項技藝的無限魅力。

記者劉傑 特約記者陳創淼 通訊員鄭峻敬

(海口網12月6日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