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有糖,你想不想吃啊?”

“跟叔叔走,我还有糖呢!”

一个黑色衣服的男子,拿着糖,走进了某幼儿园小班。片刻之后,“糖诱”计划成功吸引了一群正在愉快玩耍的孩子,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一群小朋友……孩子们一呼百应,排着队伍跟着“陌生叔叔”,高高兴兴下楼准备拿糖吃。

“你们都认识这个叔叔吗?”

看到老师跟出来追问,这群孩子才开始有了不同反应:有的委屈,有的慌张,可还有的仍然淡定地吃着糖说“认识”。

这一幕,来自杭州某幼儿园 “防拐测试”考验,结果显示:整整一个班,只有两个孩子原地未动。

测试结果令人哭笑不得,却也暴露出大多数孩子的安全意识:在诱惑面前,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容易受骗!

体验比经验更深刻

一颗糖果,一张贴纸,一个玩具……面对孩子“一拐就走”的现象,有人分析说:那大多是因为幼儿园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小伙伴,熟悉的环境,给了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孩子才会对陌生人的诱惑不设防。

事实真的如此吗?

央视曾经播放过一个调查新闻,由江西省的公安部门警方人员扮演成“骗子”,分别在火车站、商场、超市等地进行“拐骗”。测试结果发现,50名3~10岁受测试的孩子中,有42个孩子成功“被拐”。镜头记录下孩子被骗过程,其轻易程度,着实令人费解。

超市中,爷爷背着小孙女在图书区看书。一位“骗子阿姨”以玩具为诱惑,不到两分钟,小女孩完全没有跟爷爷商量,直接跟着“骗子”走出了超市。

在小公园,小男孩正在画画,因为“骗子叔叔”承诺给一个小玩具车,孩子放下画笔,立马跟在叔叔身后。

零食、玩具、问路……在拐骗测试过程,成功让孩子上当,甚至全程不需要一分钟!

一位受测的孩子妈妈发出感慨:“平时觉得教育得还蛮好,以为孩子不会跟陌生人走,没想到那么轻易就被骗走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被“骗”?

除了幼儿期孩子本身记忆特点问题外,缺少系统性的安全教育才是最大原因。

在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告诉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可“陌生人”到底长什么样?怎么走才算是“跟陌生人走”?孩子对“陌生人”的形象是模糊的,对父母给出的警告是缺乏界限认识的,正因此,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做出的安全教育指令在关键时刻会失效。

一句简单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是有效的安全教育;父母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孩子的体验,孩子才会有最深刻的认识。而这,或许就是“防拐”演练带给孩子最大的意义。

熟人比陌生人更可怕

今年3月,福建石狮的一位母亲,下班回家后发现9岁的女儿失踪不见了。母亲连夜报警,警方立即行动,一天一夜后,终于找回了她的女儿。

拐走孩子的不是别人,却是经常来家串门,教孩子画画,给孩子买零食买衣服,与孩子关系亲密的老熟人——父亲的老乡李某。

归案后,李某交代作案动机:因为自己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想到孩子平时与自己相处也融洽,他就想着要孩子带回老家,给自己养老送终。

“孩子跟着我 ,她会幸福一生的。”

这样的理由令人意外,然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孩子面对被 “拐骗”经历的平静。警方人员问她:“你为什么喜欢他?”

“因为他会教我画画,他对我好。”

如果不是母亲报警,如果不是警察追查,外人根本就不会知道,孩子身边站的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而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或许真的沉浸在李某编织的“幸福网兜”里。

这,就是熟人作案的可怕!

很多时候,家长常常对孩子强调要小心“陌生人”,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熟人。

广州市中院在2016年公布的一份《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儿童被拐,大多是熟人作案。

通过熟识关系,利用信任拐骗孩子,孩子的安全问题,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可孩子对于人性的不设防,却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单纯。

《不可思议的妈妈》节目里,何洁曾经带着儿子七宝参与了“防拐”测试,由工作人员假扮陌生人敲门,考验孩子对陌生人的“戒心”到底强不强?

一开始,何洁对儿子抱有信心,因为临出门前,她反复跟孩子强调:谁来敲门都不要开。

然而,随着一声“七宝”,孩子麻利起身,毫不犹豫地打开了门,热情地将“陌生人”迎进门,并大方接收下来自“陌生人”的礼物。

中途,七宝也想起了妈妈的嘱咐“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但一句 “我是妈妈的朋友”,所有顾虑被打消。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家长千叮咛万嘱咐的“不要”,在陌生人戴上“熟人”面具后,孩子统统抛在脑后。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孩子对人性的预判远无法达到父母告知的那么有侦查力,或者只因为对方叫得出自己的小名,或者因为对方知道家里的地址,又或者她声称是父母的同事、朋友……骗式五花八门,心思单纯的孩子被各种“假象”迷惑,那些孩子点头 “听懂了”、“记住了”的承诺,其实根本不堪一击。

而这个残酷的现实也在告诉我们每一个父母: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千万不能有一丝大意!不能把孩子交给外人看护,更不能让外人单独带孩子出门玩耍。杜绝孩子与外人一切相处机会,孩子才多一分安全保障。

安全教育意识,落实在生活点滴里

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让孩子真正学会保护自己?这不仅是对家长的考验,也是孩子在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1)给经验不如给体验

孩子生性单纯,常常对身边事充满好奇,这就为不法分子创造可乘之机。虽说家长教给孩子的经验都是真理,但对孩子来说,没有体验过的经验往往存在接受度差距。

给孩子场景化的安全教育,用行动力培养孩子的警惕意识,把可能遇到的危险状况通过场景化进行演绎。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有更具象的认知,未来遇到情况时,孩子就会懂得如何灵活处理。

家长说了100句的道理,也许都抵不过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

2)否定世界不如给处事原则

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是单纯清澈的的,父母如果为了保护孩子避免受到伤害,过度强调社会的阴暗面,强化“陌生人”与“危险”之间的联系,反而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孩子一旦对世界失去信任,那么也就无法让孩子建立自信。

与其否定这个世界,不如告诉孩子与之相处的原则,让孩子明白:如果一个成年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向一个孩子寻求帮助。

客观接纳现实,既能保护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美好认识,也能让孩子用理性避开危机。

3)永远不要让孩子离开家长的视线

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曾经在接受《人物周刊》时提到了一个案例:她身边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孩子,对糖完全没有免疫力,演习三次,被骗三次。每一次演习完,家长打一顿,教育一顿,可等到下一次演习,孩子依旧被骗。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有些孩子,无法做到自我保护,这就要求家长要保护好孩子。

无数孩子“被拐”的案件也在告诉我们,危险常常发生在孩子离开家长视线之际。因此,家长除了平日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意识,自己更要谨记:永远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线。

还记得电影《失孤》有一段开场对白:

“你找不到的,你的小孩都17岁了。”“你们两个在马路上碰到也不认识,你找不到的。”

每个孩子的成长路,都夹杂各种意外和风险,作为父母的我们,虽说无法帮助孩子清扫掉全部隐患,但尽可能帮助孩子规避风险,把安全教育落实在生活点滴里,也许关键时刻,它会成为孩子保护自己最好的铠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