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7日發表文章稱,中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來井噴期。全文摘編如下:

這幾天,中國科技領域捷報頻傳。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宣佈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12月6日,攜帶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後,又成功分離,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中國12月6日還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高分十四號衛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只不過,在“九章”和嫦娥五號不同凡響的吸睛效果下,高分十四號衛星沒引起外界多少關注。

“九章”取名於中國古代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取得可與美國比肩的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的原理十分複雜,大多數人難窺其中奧妙。按照“九章”研發團隊的通俗解讀,“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九章”研發團隊的核心、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說,“九章”的出現牢固確立了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基於“九章”的“高斯玻色取樣”算法,未來將在圖論、機器學習、量子化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

與“九章”相比,嫦娥五號倒是通俗易懂。自11月24日發射後,嫦娥五號經歷了進入月球軌道,落月採樣封裝,月面點火上升,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對接、分離,最後一步就是返回器返回地球。

這幾個步驟中,實現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的無人對接是最難的一關,也是世界首次。此前,美國和蘇聯都完成過落月採樣、月面上升以及返回地球等動作。不過,當年蘇聯探月器取回月壤標本時,沒有在月球軌道對接的步驟,導致一次取回的月壤標本只有100多克。美國在月球軌道上的對接則由宇航員操控。因此,嫦娥五號在月軌實現無人對接,對未來月球開發以及深空探測都有很大意義。

中國近期重大科技突破還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第三代核電技術的“華龍一號”反應堆併網發電,“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深達10909米的馬裏亞納海溝成功坐底等。中國科技成果似乎迎來了一個井噴期。

在全球飽受新冠疫情困擾,尤其是美國全力、全方位打壓中國的背景下,中國科技仍能頻繁發力。難不成,美國的打壓反而激發了中國科技更大的潛力?

這個問題未必有確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和財力的高速增長爲其科技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中國的舉國體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項目的成功。

中國曾經依靠舉國體制,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近幾年,隨着外部環境惡化,中國重新提出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以應對在高科技等領域遭遇的外部“卡脖子”問題。

今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申,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九章”問世、嫦娥系列探月等重大科技成就離不開舉國體制的投入和協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