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籌巨資轉型的舊金山亞博,要給亞裔羣體一個發聲平臺

作者:李剛

擁有豐富亞洲藝術藏品的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日前啓動了系列新展覽,當代藝術部門主管陳暢告訴第一財經,新亞博要爲亞裔提供一個持續的發聲平臺。

籌款1.3億美元轉型的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下稱“亞博”),2020年重新對公衆開放的計劃被疫情阻礙一再推遲。而進入10月後終於啓動的一系列當代藝術展覽,讓公衆看到這家擁有全美最多亞洲藝術藏品的老牌博物館的顯著變化。

作爲亞洲藝術博物館轉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博物館當代藝術部門主管陳暢主導的系列當代藝術展覽和活動啓動後,得到了多家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其中最被討論最多的,是藝術家香奈兒·米勒(Chanel Miller)創作的三聯壁畫構成的展覽《我曾、我是、我將》(I Was, I Am, I Will Be)。

米勒擁有一半中國血統,中文名張小夏,她的另一個廣爲人知的身份,是2015年斯坦福性侵案的受害者。這一案件因白人男性罪犯僅獲輕刑而引發軒然大波,當時尚未公開本名的米勒在網絡發佈了自己的法庭聲明,直接引發當事法官被選民罷免和相關法律的改革。

米勒的經歷和麪對創傷的態度,是近年來影響深遠的全球社會議題的討論方向之一,去年,她的回憶錄《知曉我姓名》中文版上市。陳暢閱讀了米勒的這本回憶錄,並觀看了她同步創作的動畫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想邀請她合作一場藝術展覽。這也是米勒第一次受博物館委託創作公共藝術作品。

展覽期間,從海德街經過亞博,可以透過二樓的落地玻璃窗看到威爾伯展廳正在展出的《我曾、我是、我將》,一個身軀龐大的卡通人物,在長約21米的白色展牆上,向你傾訴TA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2019年初加入亞博前,陳暢擔任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CCC)藝術總監多年,少數族裔、女性和性別少數、與非著名藝術家和民間非政府機構的合作等,是她的藝術經歷中值得關注的幾個關鍵點,而這背後,是她對少數羣體話語權與活動空間的追尋、呈現和捍衛。

延續自己一直以來的藝術理念與實踐,陳暢說:“這一次,我在策展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本土的聲音,特別是美國本土亞裔的聲音。”她告訴第一財經,在美國,目前並沒有藝術機構能夠長期扶持亞裔藝術家,而亞博所在的舊金山作爲亞裔的重要聚居地,孕育了美國最傑出的亞裔藝術家,是亞裔藝術重鎮。但主要由於族裔原因,很多傑出的亞裔藝術家並沒有廣爲人知,在美國藝術史裏是缺席的。

亞博此次同期推出藝術家珍妮弗·K.沃福德(Jenifer K Wofford)的《看圖識案》(Pattern Recognition),這件作品正是要直截了當地喚起當下的人們對亞裔藝術家的記憶。

這件原創作品被直接安置於舊金山貧富差距懸殊的街區,它由九塊鋁板上的丙烯繪畫組成,每塊板上寫有一位二戰前出生的加州亞裔藝術家的名字和TA們作品中具代表性的形態或符號,沃福德提煉了從中國玉器到波斯瓷磚的一系列能代表亞洲文化的標誌性圖案,將它們與自己的創作拼接在一起,並與當地移民社區連接起來。

作爲美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羣體,這九位二戰前出生的藝術家大多鮮爲人知。爲這些被忽略的亞裔藝術家在公共空間正名,是身爲亞裔的沃福德發起的一次奪回美國藝術史的行動,她選擇“看圖識案”這樣的簡易直白方式,把被忽略或無視的視覺信息直接送過入路人的日常生活。

與不知名藝術家合作,常常是是陳暢刻意而爲之的方式。對於藝術機構而言,與著名藝術家的合作顯然更容易吸引媒體和公衆的關注,也更容易獲得其他資源,但這也直接導致了博物館資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以及不同藝術家在公衆可見度上的不平等。旨在服務社會的藝術機構,“一定是要注入一些新的能量和引領一些新的思潮”。 陳暢說,“我們對文化的期許和宗旨是不能變的,這種要求不能降低。”

創建於1966年的亞博,悠久歷史和豐富館藏對於轉型後的當代藝術活動而言,既是資源也是挑戰。舊金山接納移民的傳統和靠近硅谷的科技創新土壤,在陳暢看來“非常適合進行多元文化的定位嘗試”。值得注意的是,亞博館長許傑2008年走馬上任時,是第一位擔任美國大型博物館館長的華裔。而楊致遠及夫人山崎明子爲亞博轉型計劃捐資2500萬美元,他們的鼎力支持和參與,也與舊金山作爲亞裔聚集地和科技高地的特徵契合。

爲亞裔發聲,爲亞裔藝術正名,爲少數羣體提供平臺,亞博所倡導的新方向在陳暢看來在整個美國博物館屆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平臺一定要尖銳,要新穎,一定要非常的鮮活,也一定要和我們所在的城市緊密相連。”陳暢說,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該看到城市人羣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輻射全世界,然後又反饋回來。“從這一點來說,亞博的關注點既突出了我們的城市,又突出了全世界要面對的問題。”

系列展覽中的一個,被設置在路人也很容易看到的天台上。賈斯·查蘭吉瓦(Jas Charanjiva)的《別惹我》(Don‘t Mess With Me),與2012年印度黑公交輪姦案密切相關。藝術家有感而發,在孟買街頭以塗鴉的方式創造了一個“強大印度女性”的形象,將憤怒轉變爲持續的發聲。

在舊金山長大的查蘭吉瓦搬到孟買創作了《別惹我》,陳暢則把它接回亞博新館的天台,她希望藉助類似《三個廣告牌》的效應,起到向公衆發聲的作用。從街頭到美術館,陳暢這一次和藝術家一起對作品進行了轉化,“轉化的目的是給予作品更大的能量”。《別惹我》從印度街頭來到亞博光鮮亮麗的天台,尺寸比一般的街頭塗鴉大得多。

陳暢表示,亞博新館建成啓動後的系列展覽,也是亞博當代藝術的宣言,對於擁有豐富古代藝術精品的亞博來說,如何看待和處理豐富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藏品,急需當下的認知。藉由當代藝術引入新視角,可以視爲傳統形態博物館改革的方向之一,亞博的實踐能走多遠,值得關注。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