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第一部不好看,没想到第二部更难看。

郭敬明的电影虽然一直被诟病质量差,但我却挺欣赏他对自己作品的坚持。就拿《小时代》来说,无论服化道具,还是剧情的还原度,郭敬明都掌控的很好。当然,他的小说剧情永远都逃不出假大空和各种自以为是的意淫,但这是作为作家郭敬明的问题,而不是作为导演郭敬明的问题。

不幸的是,《冷血狂宴》继承了郭敬明作为作家东拼西凑、剧情浮夸的老毛病,却没有延续他身为导演对作品精心打磨、各方面尽量做到极致的优点。全片剧情,节奏,特效都存在致命缺陷,更糟糕的是,电影由小说改编,却不考虑普通观众的感受,故事不清不楚,完全一副只要自己爽哪管观众是否能看懂的架势。而从头到尾贯穿的多段打斗,不论是数量还是气势都很吓人,但看完没有一处能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类似三部曲作品,第一部负责交待背景,构建世界观,第二部开始逐步完善世界观,让主角在冒险过程中得到历练,同步成长。

《爵迹》属于群戏,主角众多,但续集还是明显能够感觉围绕着麒零去展开。这是因为麒零一开场并不出众,后期有很大的发挥和提升空间。然而,想法很好,执行过程却很糟糕。《冷血狂宴》说白了,就是讲述银尘、麒零、鬼山莲泉、天束幽花等四人去解救吉尔伽美什的故事,中间还串联出白银祭司的惊天大阴谋。可是,在这次冒险旅程中,麒零的身份却非常尴尬,他既不是主角团的武力输出,更不是智力担当,甚至连关键先生都不是,三道关卡他更多只是一个看客,或者说拉拉队长,尽管最后麒零得到了成长,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意义,但这种顿悟仅仅靠一些回忆闪回和嘴上喊口号,毫无说服力。

要知道,塑造人物的成长轨迹一定需要外界的推力和自己的领悟,而这两者都必须进行足够的铺垫和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就好比金庸武侠小说,主角既没有奇遇,也没有得到高人指点,甚至都没有去努力练习,突然就会了绝世神功,这样的成长毫无精彩处,观众也很难对角色本身生出任何好感。

于是,空洞的剧情无法撑起全片的时长和体量,电影只能靠一段接一段的打斗去丰满内容。为打而去打,本身就是一种无聊行为,更何况这种打斗还混杂着各种东西方元素,怎一个乱字了得。

这正是本片最尴尬的地方,什么东西都有,却又搞得四不像。动作设计糅杂格斗、东方轻功和西方法术,将本来还有一些美感的编排给撕扯的支离破碎。

造成的这样的结果很值得玩味,明明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却偏要去编一个西方的魔幻故事?王爵和使徒,魂力,魂器和魂兽,这些粗暴的拿来主义,观众就算没吃过猪肉,好歹也见过猪跑,况且,《魔戒》、《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也算耳熟能详,郭敬明编的再好,也不可能超越上述两部作品。我以为,小四这样做,不过就是抓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特点,用一些和中国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进行价值输出,可惜功力不够,才导致路人并不买账。

可能郭敬明也认识到了这点,为了吸引主流观众,于是又祭出全明星阵容这道杀手锏。然而,一堆流量明星堆砌,却看不到什么演技,也没有定海神针压场子,让整部电影显得特别浮夸。中二的台词,自以为是的幽默,瞬间把人激起一身鸡皮疙瘩。除此之外,该片主打的特效也并没多么惊艳,一股浓烈的网游风怎么也和优秀沾不上边。分析这种类型电影,要想获得让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就一定要舍得花钱投入,可是单靠郭敬明的号召力,基本不可能收回成本。

于是,电影退而求其次,用量多去掩盖质的不足。实际上,在没有足够资金作为保障的前提下,最好的办法应该用真人+部分cg进行补充,可导演偏偏采取动作捕捉这种最吃力不讨好的方式。要明白,搞电影创作不是你有想法就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懂得取舍,物尽其用,否则只会让人觉得自不量力。

郭敬明想把自己的文字用影像化处理后,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这个初衷本没有错,错就错在《小时代》成功后,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什么类型都可以驾驭,殊不知,《小时代》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只要有帅哥美女,外加一堆狗血的桥段就会有大批观众捧场,但像《爵迹》这种需要用心去搭建世界观,好好讲故事的类型,不是简单的比划几下就能把观众糊弄。一部电影,如果看完竟然还要补习原著才能搞清楚脉络,那就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换言之,观众没有义务在看电影之前去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但导演和编剧有这个义务。

相关文章